漫游宇宙的使者──形形色色的太空探測器

資料來源:CCTV

2000年10月18日

茫茫宇宙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千百年來,多少人嘔心瀝血,企盼撩開

其神秘面紗,終因茫茫大氣層的阻隔而無法實現。

20世紀出現的航天技朮改變了這一切,人類終于沖破了地球大氣層的

束縛,把科學探測儀器送上月球或其他行星乃至太陽系外明察暗訪,

甚至進行了載人實地考察。

擁抱月亮

天空中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就是月亮了。古往今來,數不清的文學家

對著月亮傾注了大量的筆墨,嫦娥奔月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

。那么,月亮究竟是什么樣的呢?那里有庄嚴雄偉的廣寒宮、高大的

桂樹和仙人嗎?

人類在掌握航天技朮后,第一個拜訪的地外星球就選擇了月亮,這主

要是因為月亮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探測它比較容易,而不是去那里

領略無限美妙的風光。實際上月亮上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不毛之

地。

探測月亮有什么意義呢?剛開始是好奇,后來發現它能使人類大大提

高對宇宙的認識,包括認識太陽系的演化及其特性,了解空間現象和

地球自然系統之間的關系,并由此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在探月過程中不僅可以揭示科學奧秘,還能帶動其他領域的科技發展

。60年代,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划的實施,就導致美國產生了

超大型高強度和耐高溫材料、新型計算機、遙控作業等一大批高度發

達的工業群體,后來該計划的許多成果又轉移到民用,帶動了整個科

技發展與工業繁榮。

此外,月亮上有丰富的資源,尤其是在它表面含有大量的氦-3。這

種在地球上很難得到的物質,可作為核聚變反應的燃料,提供便宜、

無毒、無放射性的能源,其貯量可滿足目前世界能源需要達1000年左

右。月岩中,氧占40%,它可用作探測器的推進劑和生命保障系統的

供氧源。

由于月亮比地球穩定得多,且沒有厚的大氣層,因而還可作為對其他

星球探測和研究的平台,是進行天文物理學實驗和觀測的理想場所。

為此,從1959年1月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個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

-1”開始,美蘇等國家竟相發射了許多形態各異的月球探測器,它

們主要以4種方式對月球進行探測:一是在月球近旁飛過或在其表面

硬著陸,利用這個過程的短暫時間探測月球周圍環境和拍攝月球照片

,蘇聯的“月球-3”探測器就是以這種方式發回了第一批月球表面

的照片。二是以月球衛星的方式取得信息,該方式能有較長的探測時

間并獲取較全面的資料,美、蘇、日都發射過不少人造月球衛星。三

是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可拍攝局部地區的高分辨率照片和進行月面土

壤分析、月震測量等,美國勘測者系列探測器(共7個)曾陸續在月

球表面軟著陸,詳細調查月球表面情況,為“阿波羅”載人登月挑選

取理想的著陸點。四是載人或不載人探測器軟著陸后取得樣品返回地

球進行實驗分析,美國在60-70年代成功發射過6艘“阿波羅”載人

登月飛船,他們在月球上一共停留了近280小時,足跡達100公里,帶

回月岩樣品約440公斤,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壯舉,大大提高了人們對

月球的認識。

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他于1969年7月21日乘

“阿波羅-11”飛船降落到月球后率先走下登月艙,在月球上邁出了

人類的第一步。在后來發射的載人登月飛船上有的還帶有月球車,車

上有許多科學儀器,航天員駕駛它在月球上行走,主要用于擴大航天

員的活動范圍和減少體力消耗。

60-70年代的月球探測,獲得了極其丰富的信息,改變了過去基于地

面觀測所形成的許多傳統觀念,把人類的視野伸向宇宙深處。進入90

年代,月球探測熱潮再次興起,日、美相繼發射了月球探測器,其目

的是向21世紀建立月球基地,開發月球資源做准備。

未來的月球探測將以國際合作方式進行,并且把科學探索和經濟利益

相結合。

火星,你好!

在晴朗的夜晚,當你抬頭仰視星空世界時,你可曾想過,地外星球是

否也有生命?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火星是離地球最近且最為相似

的一顆行星,人類對它一直十分感興趣。

1962年11月,前蘇聯發射了世界第1個火星探測器,但它在半途失蹤。

美國“水手-4”探測器是第1個成功飛掠火星的探測器,它于1965年

7月15日從距火星10000公里處拍攝了21幅火星照片,發現火星上存在

大量環形山,火星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100,那里無輻射、磁場和水

。

1972年1月3日,美國“水手-9”探測器成為第一顆繞火星軌道運行

的人造火星衛星。它成功拍攝了火星的全貌及火星衛星的照片。

美國“海盜-1、2”著陸器分別于1976年7月和9月在火星表面軟著陸

。它們用所攜帶的精密儀器分析了火星土壤,測量了風速、氣壓和溫

度,并確定了火星的大氣成份。探測結果表明,在所著陸的區域里沒

有生命。

1997年7月4日,美國“火星探路者”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它首次

使用所攜帶的6輪遙控火星車在火星上行駛,實現了對火星較大范圍

的移動考察,取得了重大成果。例如,發回了火星360°彩色全景照片

,找到了一些支持“火星生命之源”的証據。這次探測費用只是當年

“海盜”探測器計划的五分之一,它表明,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新

探測方針是可行的,為未來的行星探測開辟了美好前景。

1998年12月和1999年1月,美國又先后發射了“火星氣候軌道器”和“

火星極地著陸器”,但因故障均中途夭折。今年8月10日,美國宣布,

將在2003年6月發射兩輛火星車,一輛到平坦安全區,另一輛在危險地

區著陸。

本世紀的火星探測已經歷了派探測器掠過火星、發射人造火星衛星、

讓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軟著陸、用火星漫游車在火星表面移動考察四個

階段。21世紀還將發射無人或載人火星探測器到火星上去取樣,然后

返回地球進行分析。

探測火星有助于弄清太陽系乃至生命的起源和深化,認識地球環境的

形成過程。各個行星處在演化進程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了

解研究它們,對深刻認識地球及太陽系均有重要作用。例如,通過研

究火星大氣的演化和水的消失過程,分析火星大氣稀薄寒冷而金星大

氣卻稠密熾熱的原因,可正確認識和把握地球環境的變化勢。

火星探測還有助于開拓人類生存的新空間。

行星之旅

除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外,人類還把無人探測器“派往”金星、木星

、土星等行星。它們有的是“走馬觀花”,多星聯游,有的則是“登

門專訪”。由于行星探測器能克服大氣層的阻隔和大大縮短探測距離

,因而可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際,打開了天文學發展的新局面。

當然,研制和發射行星探測器比搞人造地球衛星更難,因為行星探測

器必須獲得11.2km/S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才能克服或擺脫地球引

力,實現深空飛行。目前,行星探測器大多是沿最小能量航線飛往其

它行星,它的出發日期要隔几個月甚至几年才有 1次,返航也是如此

,不是什么時候都行,需在火星上等待几百天直至火星運行到地球前

75°時才能離開火星,所以要進行載人火星探測要解決大量技朮問題。

另外,行星探測器的控制、導航、電源和通信等也十分復雜,尤其是

外行星探測器,由于飛行時間長,距離太遙遠,所以必須使用空間核

電源。

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行星,有人說金星是地球的過去,火星是地

球的未來,因而人類對這兩個行星探測最多。雖然金星和地球很相似

,但它有一些與地球迥然不同的奇特現象,例如,其自轉周期比公轉

還長,且是反方向逆轉,科學家對此很感興趣。

從1961年至今,探測過金星的探測器有蘇聯的“金星1-16”“維加

-1、2”、美國的“水手-2、5、10”、“麥哲倫”探測器。1967

年10月24日,“金星-4”與金星交會后,准確地向金星表面投放了

一個著陸艙,并在穿過比地球大氣密近百倍的金星大氣過程中(共

94分鐘),送回首批金星的現場實測資料(溫度、壓力等)。從70

年代起,美蘇的金星探測進入第二階段。1970年12月15日,金星-7

探測器首次實現了在金星表面的軟著陸,發回了金星表面資料及金

星大氣內部情況。美國的“水手-10”探測器是第1個探測金星和水

星的雙星探測器,它于1974年2月飛到金星附近,探測后又借力飛往

水星。目前在金星軌道上運行的是“麥哲倫”探測器,它是1989年5

月4日升空的,載有合成孔徑雷達等設備,繪制了金星表面地形圖。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并有16顆衛星,很像微型太陽系,故

科學家認為,了解它有助于揭開行星系統的起源之謎,找到太陽系形

成和演化的模型。第一批訪問木星的是美國“先驅者-10、11”兩個

探測器,它倆是采用在行星際漫游方式進行探測的多面手,先后探測

了木星、木星的衛星、土星和土星的衛星等。1973年,“先驅者-10

”在距木星13000公里處穿過木星云層時拍攝了世界第一張木星照片。

在探測了木星、土星和冥王星后,“先驅者-10”又飛離太陽系(19

86年),成為第一個進入恆星際空間的人造航天器。它在經歷了25年

、1010公里的宇宙航行后,于1997年3月完成探索使命“先驅者-11”

在探測了木星、土星和海王星后,也飛出了太陽系。

1977年8月和9月分別升空的美國“旅行者-1、2”是訪問木星的第二

批“使者”,它們帶有更先進的觀測儀器,首次觀測到了木星背陽面

的極光及木星的大紅斑等。其中“旅行者-2”不但對木星和土星進

行了探測,還首次對天王星和海王星進行了探測,完成了四星聯游的

壯舉。“旅行者-1、2”最后也分別飛出太陽系。

上述探測器沒帶著陸艙,是在飛越木星和土星等行星時從很遠距離進

行探測,所以圖像清晰度差,探測時間短,數據不全面。為解開木星

之謎,美國又于1989年10月18日發射了世界第一個木星專用探測器“

伽利略”。它由軌道器和子探測器組成,其中子探測器于1995年7月

13日與軌道器分離,同年12月7日進入木星大氣層,考察時間75分鐘,

這是人類首次在原位測量木星大氣。軌道器在1995年12月抵達木星軌

道器后,繞木星飛11圈,并飛臨木星中3顆最大的衛星,對它們進行

近距離探測,原定于1997年12月前后墜入木星大氣層燒毀,但后來又

延長了飛行時間。其對木星的觀測距離比“旅行者”近20倍,發回照

片的清晰度比“旅行者”高20-100倍,所探測的結果與科學家的推

測有許多不同。它使人類首次完整地觀察到木星及其衛星和磁場,是

本世紀最重要的行星探測活動。

土星很美,腰部纏繞著絢麗多彩的光環,且與木星一樣,本身保留著

大量太陽系形成時的原始物質,所以對它進行探測有助于認識太陽系

的形成和發展史,對認識地球自身大氣的進化也很重要。1979年,“

先驅者-11”為土星拍攝了第一張近距離照片,并發現了新的土星衛

星和土星環。此后,“旅行者-1、2”又先后探測了土星,大大加深

了對土星的了解。1997年10月,由美國和歐洲合制的世界第一個土星

專用探測器“卡西尼”升空。它與“伽利略”木星探測器相似,由軌

道器和子探測器組成,其中軌道器帶有12台科學儀器,子探測器帶6

台儀器,在2004年7月抵達土星軌道后,子探測器被釋放到土星的最

大衛星上進行探測,而軌道器在4年工作壽命中,除繞土星飛行60圈

外,還探測了土星的數顆衛星。

深空散步

航天技朮的發展,使天文台插上了強有力的翅膀,在宇宙中任意翱翔

,不僅能到月球和行星上去“串門”,還可以走近小行星、彗星、日

地空間“觀光”。

研究小行星對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有特殊意義,其中可能有太陽

系形成過程中殘留下來的原始物質。美國于1996年2月17日發射了一個

叫“近地小行星會合”(NEAR)的探測器,它分別于1999年和2000

年接近一顆叫“愛神”的433號小行星,然后繞“愛神”的軌道運行

10個月,最后著陸取樣。

慧星上也可能保留太陽系形成時的原始物質,可為我們提供了解太陽

系早期歷史的線索。探測慧星的本質及其組合可了解太陽風的物理化

學性質和化學成分。為此,人類已發射了多個慧星探測器,它們主要

用于探測哈雷慧星。慧星探測器上一般裝有攝像機、中子分析儀等設

備,用以探測慧尾中的等離子體密度、溫度等,其上的變軌發動機用

于改變探測器的軌道,以便攔截慧尾,達到直接探測慧尾的目的。美

國于1999年2月8日發射“星塵”號慧星探測器,它于2004年1月飛抵“

荒野-2”慧星附近,在距它100公里處收集星際塵埃,并攜回地面分

析。

太陽是地球的母親,為人類提供光和熱,因此深入了解太陽的活動規

律,尤其是太陽黑子和太陽風等現象,意義重大,直接影響人類生活

。所以,從6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國家發射了不少觀測太陽的探測

器,它們可分為几類,例如近地軌道上的觀測,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就

拍攝了大量太陽照片,發現了許多新現象,為研究太陽耀斑起源和特

性等提供了珍貴資料﹔從月球上觀測,那里沒有大氣和磁場的阻擋,

美國“阿波羅”載人飛船登月后曾在月球表面上安裝了收集宇宙線和

太陽風的儀器﹔使用太陽探測器,它可在靠近太陽的行星軌道上更清

楚地觀測太陽,美國“尤里塞斯”太陽探測器于1994年9月飛越了太

陽南極,首次近距離考察了太陽磁極,1996年9月它又飛越了太陽北

極,首次拍攝到太陽系磁場的結構圖片,大大丰富了人們對太陽的認

識﹔在太陽峰年發射研究太陽的衛星,從1996年起,美、日、歐開始

聯合實施“國際日地計划”(ISTP),目的是研究日地空間從太陽表

面,經過日冕、行星際、磁場直至地球上

層大氣所產生的各種物理現象。該計划擬發射20個不同探測器,現已

有“風”、“極”、“日光層觀測台”等探測器升空,并取得顯著成

果。今年7-8月,歐空局又發射4顆名叫團星-2的太陽觀測衛星。人

類還在研制衛星太陽能發電站。

為了調查地球以外的天體是否存在生物,20世紀人類用探測器還進行

了許多地外生物和地外文明的探測。例如,“先驅者-10、11”和“

旅行者-1、2”四個探測器均攜帶了反映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類

文明現狀的信息,飛出太陽系去尋找知音。(中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