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追追追 滅絕事件
科學家發現外太空出「撞」況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01年2月24日

 本報綜合報導 在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期發生的生物滅絕事件是過

去五億四千萬年來最嚴重的事件,數項新研究顯示,當時的物種滅絕

過程比原先認為的突然得多,這個過程的長短約在五十萬年到八千年

之間。有關滅絕原因的假說包括火流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或流星),

或者玄武巖火山活動造成熔岩氾濫地球等。 

 自阿瓦瑞茲等人提出火流星撞擊論,以之為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

紀與第三紀交界)恐龍大滅絕的終極原因後,所有這類事件均讓人聯

想到是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儘管白堊紀與第三紀交界的大滅絕

很有外太空原因的證據,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的滅絕事件原因卻一直

不得解釋,直到華盛頓大學貝克教授與紐約羅契斯特大學地球與環境

科學副教授波瑞達等人在今天出刊的「科學」雜誌提出報告,指在若

干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的沈積層發現有太空惰性氣體存留於小碳球體

中,可作為滅絕事件有外太空原因的佐證。 

 研究人員在三個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地方的沈積層進行檢驗:南中

國的梅山、日本西南的篠山以及匈牙利北部的布克山脈。 

 梅山和篠山二地小碳球體的氦同位素組成在隕石的「行星」組成範

圍之內(一•六至一• 九×十的負四次方)。兩地樣本濃縮氦的總量

也近似。氦的外太空特徵提供堅實證據,顯示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期

的小碳球體是當時的火流星撞擊地球後完整保留下來的。 

 此外,沈積層中的氬-四○與氬-卅六的比率為七○比二二○,也

顯示小碳球體源於太空。 

 由於小碳球體攜載惰性氣體受該氣體的部分壓力直接影響,因此專

家可據以測出其形成環境的部分壓力相當於氦的負二至四倍大氣壓力

。僅有恆星或崩塌的氣雲才有高量的氦壓力,並提供有助小碳球體合

成的形成環境(即低比率的氦╱碳比)。總體而言,兩處的輕惰性氣

體資料顯示一致的結果,指向在小碳球體形成時有行星氣團。 

 如此,太空衍生的小碳球體可能是被送至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沈積

層的,並可能與流星或小行星撞擊事件相關。 

 專家依據小碳球體內氦三含量推算出的火流星大小,足以造成嚴重

的大滅絕,如此也與近期非常迅速滅絕的理論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