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火眼金睛探尋宇宙文明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2002年3月5日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王江

很可能,再過三五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就能“聽”到來自另

一個文明世界的聲音。
                
俄《科學信息社》消息說,俄羅斯科學家目前正在為國際空間站研

制“千里眼”──亞毫米波接收器,亦稱“低溫亞毫米電鏡”,它

能探測到太赫頻段的含有丰富信息的古老宇宙射線。
                
這種“低溫亞毫米電鏡”是一種能量超感接收器。它的關鍵部件─

──天線中央傳感器是一個由普通金屬制成的顯微薄膜,長5微米、

寬0.2微米、厚0.02微米。傳感器兩端通過超導導線與電極相連,

在0.1K超低溫條件下它能夠接收到太赫頻段宇宙射線。在這種射

線的輻射作用下,傳感器導電率會發生變化。為了發現并記錄下這

種微小變化,俄科學家擬研制一種專門的具有增益和變電功能的芯

片,能夠把3×10‾15安培的微弱電流轉變為可測量的,大小為几毫

伏的電壓,從而實現射線的捕捉和解讀。
                
現有普通光學電鏡的透視能力之所以相形見絀,主要是因為其自身

感應能力弱(受自身感應頻段束縛)。這主要表現在它的觀測過程

中,無法消除宇宙空間中不相關星體的干擾。因此它根本無法測到

來自宇宙深處的射線。在新型太空電鏡研究過程中,俄科學家認識

到這個問題,把目光集中到太赫頻段的“低溫亞毫米電鏡”開發上

。這種電鏡能夠把宇宙中的星體分解成上萬份。換句話說,電鏡在

透視過程中不會受其他不相關星球的干擾。俄羅斯科學家堅信:“

低溫亞毫米電鏡”能夠成為“千里眼”、“順風耳”。
                
那么,為什么必須把“低溫亞毫米電鏡”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上呢?

原來,在地面上不可能捕捉到太赫頻段的宇宙射線,它們在穿越大

氣層過程中就被熱輻射給吞噬了,無法到達地面。因此,要把“低

溫亞毫米電鏡”放在軌道高于大氣層的國際空間站上,避開熱輻射

影響,在那里捕捉、研究來自深空的宇宙射線。專家說,捕捉到的

射線的年齡可能達上億光年,它帶有古老宇宙形成的信息。
                
構想令人激動不已。但目前除了存在一些技朮環節的難題外,俄科

學家還面臨著資金支持不足問題。聯合開展此項研究的俄科學院空

間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和俄“能源”航天公司等几家單位日前聯袂

宣告,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再花三五年的時間完成對“千里眼”的

打造,并把它送上國際空間站,讓它捕捉、記錄并解讀人類至今仍

在苦苦尋找的外星人的“聲音”。俄科學家說,在新儀器的幫助下

可能還會發現宇宙新物質。(本報莫斯科3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