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2002年3月27日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科學家表示,太陽系原非只有九大行星,但在四十億年前,其中一 顆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行星受引力影響偏離軌道,最後撞向太陽 而滅亡。 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英國科學家錢伯斯指出,這顆行星大約在四 十五億年前形成,本來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固定軌道上運行,但 受到火星引力的影響脫離軌道,改以旋渦般的路線朝太陽移動,最 後撞向太陽。總計這顆行星從形成到毀滅只活了六百萬年。 由於這顆行星位在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之後,因而被命名為「 第五行星」。錢伯斯表示,第五行星偏離軌道後曾經過小行星帶, 與眾多小行星碰撞而造成碎片四散,有些碎片更擊中了月球。 在太陽系成形初期,地球和月球都曾被殞石撞擊而留下痕跡,但登 月資料和其他觀測研究皆顯示,大約卅九億年前,月球曾發生一次 特別劇烈的撞擊,造成許多巨大坑洞。科學家稱之為「月球大災難 」(Lunarcataclysm),錢伯斯的「第五行星」理論為月球表 面的裂痕和地勢提供了迄今最合理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