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東方網
2002年4月13日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天文學家10日宣布,兩顆古怪的星星,一顆 太老,一顆太小,全不符合已知的天文學模式,為全新物質的存在 提供了証據。 兩顆怪星可能是亞亞原子微粒構成的夸克星,密度超過中子星科學 家相信,這兩顆怪星不可能由原子,甚至亞原子微粒───中子構 成,而可能是由亞亞原子微粒夸克構成。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這兩顆怪星發出的高強度的X光線引起了美國 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光天文台的注意,最初,科學家們以為它 們可能是中子星,在証實夸克星存在之前,中子星是為人類所知的 密度最大的物質。 大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后,它們的核心聚變形成中子星。中子星有 無法想像的超密度:一茶匙中子星物質重達20億噸,或者說相當于 全世界汽車的總重量。這是因為它們是由緊挨著的中子構成的,而 地球上的物質由包含中子、質子和電子的原子構成,中間有大量空 隙。 天文學家們相信,這兩顆新星的密度可能超過中子星。構成中子星 的中子夸克排列稀松,被稱為受限夸克。而兩顆怪星可能是由緊貼 排列的自由夸克構成,它們比受限夸克少占空間。如果天文學家的 猜想被証實,它們將是最先被發現的夸克星,之前,夸克星還只存 在于科學家的理論中。 怪星1:體積太小 引起科學家關注的怪星之一體積非常小。 哈佛─史密森尼亞中心的星際物理學家杰瑞米﹒德拉克(Jeremy Drake)說:“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力圖從最細微的層次理解自然 ,這其中包括深入發掘物質的細節。最新的觀察結果可能打開了通 向自然界最微小結構的窗口。” 南冕座星群的一個代號RXJ 1856的物體引起了德拉克和他的研究小 組的注意。RXJ1856距離地球大約400光年(1光年=光一年穿行的 距離,約相當于6萬億英里) 天文學家最初以為,這是一顆中子星,但當他們用錢德拉天文台和 哈勃太空鏡進一步觀測后,發現怪星的直徑不超過10英里,低于中 子星的最低標准(直徑12─20英里)。 德拉克說,對體積這樣小的星星解釋只能是一顆中子星壓縮直到產 生自由夸克,形成夸克星。 怪星2:老得出奇 第二怪星則出奇地老,它位于仙后座星群,代號3C58,距離地球約 1萬光年。 研究這顆老怪星的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大衛﹒赫范德(David Helfand)說:“早在1181年,亞洲天文學家記載了它的超新星爆發, 如果以中子星標准推算,天文學家估計,今天它應該冷卻到3560萬 攝氏度,但事實上,它只有大約100萬攝氏度,這對于中子星而言 太冷了。” 赫范德認為,即使以中子星的密度也不能以足夠快的速度擠壓出微 粒,達到如此迅速冷卻,3C58必須有5倍于中子星的密度。“根據 我們的觀測推斷,它的核心是由陌生的新材料構成的。” 編輯:周瑋 來源:大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