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時e蕃報
2002年6月18日
劉鐵虎/綜合報導 澳洲國立大學的一組物理學家今天宣布已將一處的雷射光解體成功 ,繼而於剎那間,在約一公尺外的另一處重建出來。但他們也表示 此一世界性的科學突破尚未及於上市階段。 帶領研究的林平開(音)博士說,他的小組所研究成功的與科幻片 「星艦迷航記」中的人體時空轉移現象非常相似,但想將人體做空 間轉移,距離實現的日子還遙遠得很。「理論上沒有什麼阻止我們 做這件事,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大得沒人此刻會認真考慮它。」 不過他也說,科學能將固體物質在兩個地方做空間轉移為時已不太 遠。一九九七年即已開始研究空間轉移的林平開說:「我的預測是 … …未來三至五年內很可能有人會做出來,就是將單一原子空間轉 移成功。」 但他說將人體空間轉移幾近不可能,因為我們是由無以計數的原子 組成,所以最好忘掉「星艦迷航記」中「企業號」人員走進時空轉 移艙、汽化然後在別處重組出來的劇情吧。 雷射光束是在「量子糾結」的歷程中被空間轉移而消滅的。所謂「 量子糾結」,是指兩個光子接觸時,會發生一種牽引作用,使得兩 者互相影響,研究者遂可從它們的整體特性得知個別光子的瞬間特 性,克服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 這項突破為未來十年研發超快及超安全通訊系統如量子電腦等開啟 了巨大可能性。 物理學家相信,量子電腦比傳統電腦記憶大得多,因此解決問題的 能力比傳統電腦快數百萬倍。 IBM美國實驗室在一九九三年為空間轉移提供理論基礎後,空間 轉移成為過去十年量子力學物理學家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此後全球 約有四十間實驗室在此領域進行實驗。 儘管加州和丹麥的研究小組最先做空間轉移的初期研究,但澳洲大 學的澳、德、法、中、紐五國科學家最先完成信度百分之百的實驗 。 這項實驗的觀念是,如果量子粒子如電子、離子和原子性質相同, 那麼它們基本上便無不同。所以如果組成物體的量子粒子性質在另 一粒子團複製出來,便會出現精確的複製品,因此必須傳遞的僅為 粒子性質的訊息,而非粒子本身。無法將訊息可靠地傳遞是過去「 糾結」實驗的主要絆腳石。 澳大小組成員鮑溫說,他們首於五月廿三日將一束雷射光空間轉移 成功,接下數週,用他們小車大小的轉移器所做的實驗又次次成功 ,比「星艦迷航記」中的成功率還高,令他們驚訝如此複雜的實驗 竟能產生如此成功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