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還是科幻?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2002年6月27日

───關于量子隱形傳態與“瞬間轉移”的對話

6月17日,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國外媒體報道

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一項實驗,以林平奎(Ping 

Koy Lam)為首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摧毀”一束激光,并在另一個

地方“瞬間”恢復了這束激光。

對于英美人士,這條新聞的核心詞匯是 t eleportation,(也有

人簡化為 t eleportion)。這個詞是英文字頭 tle與英文“運輸

(transportation)”一詞的后半段合成的,很多英漢辭典干脆

就沒有收這個詞,翻譯當然成了困難。國內一些大眾媒體也以第一

速度把這條新聞介紹給讀者,并通過一些門戶網站廣為流傳。不過

這種草率而為的翻譯新聞實在不敢恭維, eleportation被譯成“瞬

間轉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被譯作“加州技朮研究所”,文中更

是充斥“超光速”、“跨時空”等等概念,甚至提出“登月球不用

飛船”,似乎澳大利亞科學家的這一實驗推翻了物理學一些公認的

結論,真讓人云山霧罩。

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21世紀的物理學真的要全面改寫?以

 t eleportation為線索,筆者到有關網站上下載了大量英文資料,

發現并不像這篇中文版的新聞說的那么神乎其神。 T eleportation

在IBM開發的電子辭典的漢譯為“心靈運輸”,這與英文原版的韋

伯斯特大學辭典的解釋是一致的,因為這一詞匯本來就是來自科幻

或是神話。然而轉化為科學詞匯,尤其是加上“量子”一詞修飾,

當然不能再譯作“心靈運輸”,譯作“瞬間轉移”顯然是錯的,因

為這種譯法有超光速的意義。到底怎么譯? 

T eleportation的理論與實驗究竟是怎么回事?當然要請教行家。
                
打電話請教物理學界的專家朋友,一連几位都說“不懂”。又上網

查詢,几經周折,筆者打通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

燦教授的手機。

“您知道澳大利亞科學家做的 t eleportation實驗嗎?”

“我的學生告訴我這個消息,我也上網看了有關報道,看不明白。

不過 t eleportation我是知道的,這個詞來自科幻以及神話,我們

譯作‘隱形傳物’,比如我國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土行

孫,他會突然消失,一轉眼又從別的地方冒出來。”

碰到行家了!好得郭教授正在北京出差,本周一上午,筆者抓住郭

教授的工作間隙進行了采訪。以下是對話實錄。

記者:我們還是從 t eleportation這個詞談起。這個詞從科幻進入

科學,應當怎么翻譯?

郭光燦:我昨天晚上已經說過, t eleportation這個詞是從科幻或

是神話來的。在科學里,我們把這個詞翻譯為量子隱形傳態( Q 

uantum Teleportation)。比如有一個粒子,我們可以測出這個粒

子的全部信息,把這些信息傳到另外一個地方,這粒子本身并不過

去,我們就可以在另外一個地方復制出一個量子態完全相同的粒子

。這樣的過程我們就叫做量子隱形傳態。

記者:可是按照量子力學,海森堡測不准原理表明我們不可能同時

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獲得一個粒

子的全部信息。量子隱形傳態這一過程是否違背海森堡測不准原理

?

郭光燦:你說的有道理。如果是純量子力學,我們不可能測出一個

粒子的全部信息。可是我們利用量子力學里的量子糾纏態,建立一

個量子通道,加上經典通訊,我們就可以把一個粒子的全部信息傳

到另一個地方,實現量子隱形傳態。

記者:這真是很奇妙。我在英文資料中看到,量子隱形傳態和 E 

PR佯謬或是 E PR悖論有關。這是怎么回事? E PR就是愛因斯坦,

波多爾斯基和羅森三位物理學家。

郭光燦:這要從上一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與波爾的一場著名的爭論

談起。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完備性一直持懷疑態度。以總自旋為

零的一對處于糾纏態的粒子為例,我們把其中一個粒子送到月球上

,另外一個粒子留在地球上。我們來測量地球上的粒子的自旋,按

照量子力學,地球上的粒子的自旋向上或是向下的几率各是50%。

我們如果測出地球上的粒子的自旋向上,那么月球上的粒子自旋一

定向下,因為總自旋為零。愛因斯坦認為,這一結果違背了海森堡

測不准原理。因為地球上的粒子的自旋決定了月球上粒子的自旋,

這表明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需要引入一個隱參數理論加以修正。

在愛因斯坦的推理中隱含了一個前提,就是量子力學是局域性的,

脫離相互用的粒子沒有內在的相互關聯。

波爾回答說,你錯了。只要這兩個粒子處于量子糾纏態,這兩個粒

子雖然分開,但是還是存在內在的相互關聯。就是量子是非局域的

也就是說量子力學是非局域性的。

這就成為哲學領域的爭論。那么究竟誰是誰非呢?有一個名叫貝爾

的物理學家比較聰明,他從愛因斯坦的隱參數理論推導出一個不等

式,如果不等式成立,那么愛因斯坦就是對的,就需要隱參數理論

。如果不等式可以違背,那么波爾就是對的。

自從上一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實驗証明貝

爾不等式是可以違背的,這兩個粒子之間是有內在的相互聯系的。

就是把兩個處于糾纏態的光子分開距離達1千米,兩個光子之間仍

然存在內在的相互關聯。這就表明量子力學是非局域性的。我們把

粒子之間的這種內在相互關聯叫做量子糾纏態。

1993年,有六位科學家合作,証明了量子隱形傳態在理論上是可行

的。1997年底,奧地利的科學家首先在實驗上實現了量子隱形傳態

。

記者:那么量子隱形傳態是否超光速傳遞信息?

郭光燦:不是的。因為量子隱形傳態是用量子力學的辦法和經典通

訊相結合,純量子力學不行,因為有海森堡測不准原理。純經典也

不行。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量子隱形傳態。這不是超光速傳遞信

息。所以量子隱形傳態是科學的,不是超自然的。

記者:現在有很多浪漫的想象,例如我們是否能夠測量一個人的全

部信息,完了把這些信息傳到另外一個地方,我們就可以再復制出

一個同樣的人來。這在理論上可能嗎?

郭光燦:如果是一個物體,從理論上說這是可能的。我們可以測量

出組成這個物體的所有原子以及其它粒子的量子態,把所有的信息

傳到另外一個地方,只要有相同的粒子,我們就可以把這些粒子復

制成一個量子態完全相同的物體。但是如果是生命,情況就不同了

。因為生命有意識,有思想,我們還不清楚意識和思想是怎么回事

,所以這種浪漫的想法能否實現還是一個問題。

記者:也就是說,我們應當首先回答生命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

郭光燦:對。我們應當首先回答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信息是什么,

才能進一步問生命是否能夠用量子隱形傳態的過程復制。所以,對

這一前景,我不清楚。

記者:這次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大眾媒體發布他們所取得的成果,

您對這一做法有什么看法?

郭光燦:在我看到學朮論文之前,我無法對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成果

發表評論。我認為,科學研究的成果首先應當在學朮刊物上發表。

大眾媒體之所以關注澳大利亞科學家最近的成果,主要因為隱形傳

物這個詞來自科幻以及神話。實際上,量子隱形傳態的理論和實驗

肯定是會不斷發展的,進一步的成果也許會在美國、在中國或者世

界上其它地方出現。

我要強調的是,量子隱形傳態是科學,而不是科幻,也不是超光速

、超距作用以及超自然。

記者:那么量子隱形傳態近期的應用前景主要是什么?

郭光燦:主要是在量子通訊領域。量子隱形傳態是量子通信的一個

基本過程,就是利用量子糾纏態建立量子通道,加上經典通信,傳

輸量子信息,而不是經典的比特。量子通信可以實現經典通信不具

備的功能,例如安全性高,還可以做分布運算。例如在通信網絡的

不同端點輸入數據,就可以計算一個共同的函數,而且量子通信分

布運算比經典方式節省資源,因為通信復雜度降低。美國人提出十

年內建設量子 I nternet,其基本過程就是量子隱形傳態。

記者:您認為關于量子隱形傳態的理論以及實驗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

郭光燦:我認為完全可能。當然這要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去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