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一生最大錯誤就是研製原子彈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8月2日

 1939年8月2日,流亡美國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向羅斯福總統建

議,應搶在納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彈。

在人類的戰爭舞台上,古代一直用冷兵器拼搏,近現代又以熱兵器

較量。然而繼體能、熱能之后,1945年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原子彈又

使核能這種幽靈鑽出魔盒,進行戰爭有了第三種巨大能量,其威力

之可怕后來發展到簡直足以毀滅人類自身的地步。最先揭示出核能

量公式的,就是人稱20世紀最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他向美國總

統羅斯福建議建制原子彈一事,對人類帶來的是福是禍,多少年來

也成為爭論不休的話題。

擔心納粹研制核彈,促使愛因斯坦建議美國搶先

19世紀末,德國科學家最先揭開了核學科的神秘面紗。X射線的發

現使威廉﹒倫琴成為第一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更使人類揭開了走

向核時代的序幕。法國的居里夫婦又使人們對核裂變現象有了認識

,看到其巨大的爆炸力可做出驚人的工作。不過居里也最早預言,

在那些發動戰爭的罪犯手里,這也是一種令人恐懼的摧毀力量。

進入20世紀后,德國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質量能量公式,揭

示出人類可以將物質的部分質量直接轉換為巨大的、并能被人類直

接利用的能量。接著,丹麥的波爾、意大利的費米和德國的哈恩等

人又進一步論証出核能可以釋放出的驚人力量。不過,直至20世紀

30年代末,核科學研究仍只限于極少數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的工作,

外界并不大關注。

最早注意到核裂變軍事價值的是德國科學家,他們在核裂變研究中

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后來,率先研制出原子彈的卻不是納粹德國

,主要原因就在于法西斯的殘暴把大批科學家推給了美國。1933年

希特勒上台后,瘋狂迫害猶太人,在國外訪問的愛因斯坦的書也被

稱為“猶太人邪說”而遭禁,他因此定居美國。費米、波爾、格拉

德等科學家也逃出納粹魔爪,到達了大西洋彼岸。居里夫婦的女婿

約里奧(后為法國科學院院長、法共黨員,也是錢三強的導師)則在

德軍占領挪威前夕,把制造核彈必須的200升重水運到美國,而此

時全世界其他試驗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過几升。就此,美國制造

原子彈具備了最優越的人力物力資源。

1939年夏,鑒于歐洲戰爭爆發在即,匈牙利科學家格拉德擔心德國

造出核武器,便向美國政府提出應搶先研制,几乎沒有這類知識的

官員卻將此建議視為天方夜譚。沮喪的格拉德只好找到愛因斯坦,

說服他直接致信總統羅斯福,說明核裂變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

炸彈。一向敬重愛因斯坦的羅斯福接信后,在10月接見了這位偉大

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如同教師輔導小學生那樣講解核裂變原理,使

過去對此一竅不通的總統了解到制造原子彈的可行性。通過這次有

歷史意義的交談,羅斯福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策:要趕在德國人之

前造出原子彈。

“曼哈頓計划”實現后,多數科學家又感震驚痛心

戰時研制原子彈是一項絕密項目,羅斯福決定不能讓敵對的德國、

日本乃至暫時的盟友蘇聯知道。政府內只有總統、陸軍部長等几人

了解此事,副總統杜魯門都蒙在鼓里。

為了不引人注目,美國總統秘密委托一位銜級不高的工程兵團建筑

部副主任格羅夫上校(隨后晉升為准將)負責試驗區建設。不久,加

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奧本海默被選定為科研組織者,后來,他就被

人稱為“美國原子彈之父”。

美國的核研究基地設在新墨西哥州一片沙漠環繞的大山之中的洛斯

阿拉莫斯。而在高樓林立的紐約市中心曼哈頓成立了一個名為“工

程管理區”的機構作為統一指揮部,核彈研制工作的代號就稱“曼

哈頓工程”。事后証實,德國因一直不知道美國已進行核武器研制

,自己也忽視了此項研究。日本對降臨到頭上的原子彈感到完全意

外,蘇聯卻對此事了如指掌。后來美方偵知,在被嚴密監控的1000

余名核研究人員中,竟有英國科學家福克斯等几十名共產主義的同

情者和信仰者。他們不為金錢報酬,只是感到不能讓美國獨享這種

可怕武器,便冒著危險向“格別烏”和紅軍情報總局駐美機構提供

了大量極詳細的情報。1945年7月,美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兩天后,

剛接任總統的杜魯門便在波茨坦會議上向斯大林吹噓自己有巨大威

力的炸彈,對方卻全無反應,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他根本聽不懂。

其實,斯大林比杜魯門更早知道“曼哈頓計划”,蘇聯的同類研究

也在1943年展開,核競賽早已秘密開始。

1945年春,美軍進占德國西部,發現納粹的核研究只限于實驗室階

段而沒有武器制造計划。愛因斯坦得知后,馬上向白宮提出不必要

再使用核武器。美國7名著名科學家也起草了請愿書,認為使用核

彈會帶來嚴重的道德問題,在世界上也將開創毀滅性攻擊的先例并

引發核競賽。何況日本敗降在即,已用不著原子彈。然而,核彈一

旦制造出來,就不由科學家而是由政治家說了算了。8月上旬,廣

島、長崎落下兩枚原子彈,瞬間奪去10萬人的生命。

核轟炸的消息傳來,杜魯門和許多官員興高采烈,大多數參加“曼

哈頓計划”的科學家們卻心情沉重。愛因斯坦便痛心地說,當初致

信羅斯福提議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他甚至

懊悔當初從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寧可當個修表匠。”

人類下一次戰爭若使用核武器,再下一次戰爭就只能使用木棒了

核武器這一魔鬼從潘多拉盒子中跳出之后,給人類生存都帶來了巨

大威脅。美國制成原子彈后僅四年,蘇聯也進行了核試驗。又過了

三四年,兩國都制成威力更大千百倍的氫彈。到60年代中期,核國

家發展到五個,核彈總存量達7萬枚(98%為美蘇兩國所有)。美蘇都

可將對手毀滅十几次,附帶的核污染會波及整個北半球。更可怕的

是,核爆炸的煙云會長時間阻隔陽光,氣溫驟降會形成全球的“核

冬天”,世界上所有農田將顆粒無收,掩蔽所中鑽出來的人不喪命

于原子病也會餓死。

核武器使戰爭手段發展到極致,也導致爆發世界性核大戰不會有贏

家。即使有少量幸存者,人類几千年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成果也將

毀滅殆盡,還要回到石器時代再進化一遍。看到這一危險性,愛因

斯坦在晚年始終持反核立場。客觀地講,愛因斯坦不必過于自責,

歷史偶然性都寓于必然性之中。當初他若不寫那封建議信,后來科

學的發展也會使別人提出類似建議,核武器問世只不過會晚些年罷

了。

核能的發現雖然帶來毀滅性手段,但這一科研成果也給人類帶來真

正取之不竭的新能源。按原子彈的核裂變原理建起的核電站,已繼

煤炭、石油之后為工業帶來新的動力。將來若把氫彈的核聚變方式

應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問題就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諾貝爾曾有一句名言──“人類從新發現中得到的好處總要比壞處

多。”全世界人民如果能以持久的努力禁止使用和最終銷毀核武器

,核能對人類就不會產生毀滅作用而只會造福,愛因斯坦等科學家

在核研究領域的貢獻就將永遠作為功績寫入史冊。

作者: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