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明報
2002年9月8日
美國海洋生物學田西爾維.埃勒說過﹕「我們有一種錯誤觀念,以 為人類已征服了海洋,真正的事實是我們關於海底的知識,還不如 火星的多。」真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諷刺。 海底壓力如1200倍大氣 事實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已遍及太陽系各 行星,甚至太空船也已飛離太陽系,進入無盡的外太空,但對於探 索佔地表面積70%、跟人類文明息息相關的海洋,相較之下猶如牙 牙學語,主因在於海底巨大的壓力,每下潛10米即相當於一個大氣 壓,海底最深處壓力更可達1200個大氣壓,致使經人類探索過的海 洋至今不足10%。 早在1960年,兩名潛水員率先乘坐一個密封的球形潛水器,在太平 洋的關島附近、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下潛了11000米,為深海 探險活動拉開了序幕,但此後幾十年進展甚微。直到1995年3月, 由日本人製造的無人潛水器在這道長達2528公里的神秘海溝探測了 一小段距離,才終於將海底最深處的景觀首次栩栩如生地展現眼前 。 海洋幅員廣闊,平均深度為3.7公里,深海探索的困難又使它得到 「內太空」的稱號。不過,它所供養生物的物種多樣性遠超地球任 何其他生態系統,加上豐富資源和神秘莫測的怪獸傳說,對科學家 極具誘惑力,希望透過危險和困難的探險,獲得高額回報﹕巨大的 石液和鎳、銀、鑽石等稀有金屬礦藏﹔從深海細菌、礦物和魚類提 煉出對付人類疾病的奇特新藥。 蘊含豐富礦藏 此外,海洋也能改變我們對地球以及生命演化的觀念 。科學家發現,在深海生活的微生物與淺海和陸地生物不同,並非 透過光合作用從太陽攝取能量,而是透過化合作用從海洋礦物質獲 得能量。一些生物學家還認為地球最早的生物就是進行化合作用的 ,隱藏在大海深處的熱流孔理所當然成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最好的實 驗室。 美國加州海洋研究中心的羅伯遜說﹕「深海發現給人類帶來的利益 ,要比那些耗資龐大的太空計劃實際得多。」 當太空人密鑼緊鼓地興建由十六國攜手合作、歷來最大的國際太空 站之際,美國一班科學家正計劃斥巨資,在地球的「內太空」── 深海海底──建造另一個大型研究基地,藉以探索鮮為人知的海洋 生態、加深對海洋世界的了解,甚至協助執行離岸檢查及拯救任務 。 正在草擬中的「海洋大氣海底綜合研究」(OASIS)計劃,主要可 分成兩個版本,其一是在200米深海底建興面積有如大型超級市場 的永久固定研究中心「海洋基地一號」(OceanBaseOne),另一 個則是把一艘長約300米的油輪改裝成流動基地「水深探索者」 (FathomExplorer)。兩者的共通點是利用升降機把研究人員送到 海底。整項計劃估計耗資6000萬美元(約4.68億港元)。 海洋技術基金創辦人暨康涅狄格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庫珀說﹕「目 前,我們能留在海底的時間非常有限,深海基地可讓我們探索得更 深、逗留更長時間。」 毋須穿沉重潛水衣 基地將設有一個密封艙,維持住正常的水面壓力 ,使工作人員不必穿著沉重的潛水裝置,或在下降之前花時間適應 深水壓力﹔基地另一部分與周遭海水的壓力相同,那樣科學家就不 用費時就壓力變化不斷地作調校。不過,當潛水員返回水面後,仍 須慢慢重新適應正常氣壓,以防患上潛水病。 研究為主截可疑船為副 庫珀表示,兩個方案對研究污染和過量捕魚 等人類行為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均極具價值,研究人員並構思 了多項研究以外的用途,如在離岸區域截查船隻是否載有違禁品或 爆炸品。此外,「水深探索者」可協助檢查海底的船隻殘骸,甚至 作緊急流動救援中心,處理諸如2年前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 艇的爆炸沉沒意外。 截至現在為止,全球只有一個叫「寶瓶宮」(Aquarius)的海底實 驗室,但僅離水面約21米,設於佛羅里達州的基拉戈,主要用來研 究珊瑚礁生態。OASIS計劃仍在草擬階段,若要它成為事實,庫珀 及其同事就必須說服美國太空總署、商務部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海 岸防衛隊和海軍的財政和技術支援,庫氏表明信心十足。 今次計劃肯定會惹起激烈的辯論,因為該國眾多研究中心都對美政 府批出的4億美元(約31.2億港元)海洋研究預算虎視眈眈,派人還 是派機器則是另一大問題。一些專家認為,深海研究跟探索太空一 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最好先派遣遙遠控制機械裝置, 成功機會可能更高。 專家﹕最好先派機械探索 全國科學基金海洋研究部負責人克拉克稱 ﹕「當你派人入海洋,你就得擔心安全問題,時間又構成另一種障 礙,因為海洋探索工作一般須花費很長的時間。」「寶瓶宮」主管 米勒亦指﹕「今時今日成本是一個大問題,若你想進行用納稅人金 錢資助的研究項目,那就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