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
2002年9月19日
作者﹕莫心海 【大紀元9月19日訊】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可會想到,在這大穹 之中實際上有無限多個世界同時存在,相互平行地演變著,我們每 一個人都同時生活在這無限多個世界中,做著不同的事情,而所有 的物體在每一個的世界中也都有其特定的存在和演化形式。這聽起 來就像是科幻小說,然而這正是量子力學的多世界理論(Many Worlds Theory)的中心內容。這個理論是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 學博士艾佛雷特(Hugh Everett )在1957年首先提出來的,而後被 美國最著名的宇宙物理學家,相對論專家,二戰時期研製原子彈的 曼哈頓計劃和氫彈計劃的主持人之一的約翰.惠勒( John Wheeler ) 教授所進一步發展。在其後的五十年當中,這一理論吸引了一代又 一代的物理學家致力其中,英國牛津大學著名的的戴維﹒德伊池 (David Deutsch )教授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德伊池教授被譽為世界理論物理學界領袖之一。2001年9月,美國 著名的《發現》雜誌(Discover ) 刊登了對他的專訪文章。在文章 中,德伊池教授為記者簡要的介紹了多世界存在的概念。 自二十世紀初,量子物理學家們發現,諸如電子,質子等所有的微 觀粒子,都有一個奇怪的性質:在同一個時刻,它可以既在這裡又 在那裡,也就是說一個微觀粒子同時存在於在空間中的許多位置上 ,就像它們有分身術一樣,但是當我們真正去觀測它時,又卻只能 在一個位置上找到它。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是大相徑庭的, 也使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大惑不解。 人們提出了很多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但是嚴格來說在數學上都站 不住腳。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多世界理論的提出才解決了這一 問題。多世界理論認為,實際上有無限多個世界,空間中有多少個 位置,就有多少個世界。在這些世界的每一個中,微觀粒子都有一 個確定的位置,所以看起來就像是粒子在空間每一個位置上都存在 一樣。我們每做一次測量,就是從這無限多個世界中選擇出一個世 界,粒子在那個世界中的位置就是我們真正測量到的位置。 德伊池教授認為,量子力學的這一理論不僅適用於微觀世界,而且 適用於宏觀世界的每一個層面。因為所有的宏觀物體,包括我們自 己都是由這些微觀粒子構成的,既然在微觀領域,有無數的實驗證 實了量子力學的可靠性,那麼在宏觀領域,它也同樣應該適用。教 授說,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同時存在於不同的空間中,即使我們自己 意識不到這一點。實際上不僅是每一個人,而且這個地球,甚至整 個宇宙都有無數的“分身”,他們同時存在於無數宏大的世界中, 在每一個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演變形式。所以單一世界的概念實際 上是錯誤的。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感覺不到多個世界存在的,我們也幾乎無法 知道在另外的時空中,我們另外的自己在做什麼。但是如果精心控 制實驗條件,我們可以在諸如“雙縫衍射”等實驗中,瞥見多個世 界存在的蛛絲馬跡。德伊池,這位理論物理學界的大師級人物,認 為這一理論是對量子力學中奇怪現象的唯一解釋。因為它基於嚴密 的數學方程,和大量試驗結果。 在文章的最後,德伊池教授批評了某些物理學家之所以不能接受多 世界理論,是因為他們不敢改變傳統的觀念去思維,只是出於實用 主義的考慮而應用量子力學,而不去真正思考他們每天都在用的方 程式後面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德伊池說,這就像當年人們不相信地 球是圍繞著太陽轉一樣,如果拒絕用多世界的眼光看事物,人們就 永遠不會對宇宙有更新和更深刻的認識。 正見網公元2002年9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