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爭拓月球開發商機

資料來源:明報

2002年11月10日


科學家將在月球南極的艾特
肯盆地探索,以確定那兒是
否有水。

【明報專訊】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陽神11」號升空,人類首

次踏足月球,為太空飛行史寫下重要一頁,並解開人們向來對月球

產生的一些謎團﹔不過,此後月球探索任務卻顯得後勁不繼,月球

頓時被打入了「冷宮」,地位遭「新歡」火星及國際太空站等搶去

。

時至今日,在科技蓬勃發展和地球資源日趨短缺下,跟我們近在咫

尺的月球又再「得寵」起來,世界各地科學家均希望藉搜索月球,

開發出新的能源,同時開拓雄厚的商機,甚至興建供人長期居住的

月球基地。

科技大國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和中國,最近都重新燃起了對月

球的興趣,計劃在10年內派太空船到月球展開探索。美國的月球科

學家都在要求太空總署派太空船到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並搜集

樣本送返地球分析,以確定那兒是否有源源不絕的水源和源源不絕

的利潤。

美歐日中印紛探索 事實上,各國政府的積極態度,對月球搜索起了

正面的作用,加強了私人機構的信心和參與。比方說,加州的Space

Dev公司已研製出一台合適而負擔得起的軌道飛行器,用以把有關

月球兩極和其他偏遠地區的最新資料傳送回地球。

曾擔當航天工程師的施倫克指出,此舉將可加快太空的探索和發展

。他說﹕「政府和私人公司將在太空任務上『分工合作』,政府集

中資源於搜集科學資料,各公司則在有利可圖下為政府提供所需協

助。」

  政府企業「分工合作」

科羅拉多開採學院土木工程師蘇姍特就明言,「月球提供的商機多

的是,問題是市場還未準備好而已」。

蘇氏認為,月球的最大商機來自能源方面。首先,月球可自太空向

地球輸送太陽能﹔另外,大有可能存在於月球北極和南極地表下的

大量冰水,可轉化成充夠的氧氣、食水和火箭能源﹔至於開採自月

球的氦-3(Helium-3),則可用以推動發展核聚變反應堆。

根據「月球太陽能」構思,科學家會在月球各處興建太陽能收集站

,然後把陽光轉化成微波能源(microwaveenergy),再通過透鏡

把能源射回地球。專家估計,有關計劃在2050年應可成真,如此一

來人類就可大幅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並加快創造新的淨財富

」。

  旅行團送人至月球「充電」

蘇姍特又表示,「假以時日,月球旅遊也許可以變成事實,專供人

充電、冥想或探險的旅行團將應運而生。」。他又預期,大規模生

產將可受惠於月球只有地球1/6的重力和真空狀態。

至於美國民間組織全太空協會董事局成員瓦塞爾,甚至推動月球地

產業務,提倡給予人們月球土地擁有權。他表示,只要有固定居所

、一定的商業機會和太空物業權利制度,月球土地就會由一無所值

變成極具價值。

民間推動月球地產業務 瓦氏說﹕「屆時,我們就可在地球上買物月

球或火星地產,賺取數以十億美元劃的利潤。要推動太空發展,必

須以金錢去鼓勵和獎勵那些有份投資的人。」

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