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古文明? 重現澎湖海域

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

2002年11月26日

【大紀元11月26日訊】澎湖海域底下存在著六千年前失落的古文明

?澎湖縣東、西吉嶼附近海域,經潛水專家、業餘水下考古團體,

近兩個月來的水下調查,發現疑似澎湖蜂巢田的人為石牆遺跡。 

圖: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委員會邀集潛水、海洋環境、地質、攝影

、歷史、文化專家學者,今年七月起進行水下考古調查,九月間在

澎湖東吉嶼與西吉嶼間附近海域發現外觀有接砌痕跡的「石牆」,

已著手和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一步研

究調查,預料將繼虎井沉域再度引起國際水下考古文明的矚目,極

有可能遠溯為六千年前失落的古文明。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委員會提供/自由時報) 

台灣自由時報26日報導,目前中山大學環境學系及國立歷史博物館

的考古專家,正著手研究人工建造的可能性。 

這些長達百米的東吉嶼海底「石牆」,預料將繼虎井沈域,再度引

起國際水下古文明考古專家的矚目。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委員會召集人謝新曦表示,早在十多年前,

就曾在潛水同好間聽說東吉嶼附近的海底有一間疑似土地公廟的建

築,起初他不以為意,不過今年七月間,一名高雄的潛水教練高永

林向其描述發現疑似房屋建築基地,引發他正式投入探勘研究的工

作。 

八月起,謝新曦邀集中華水下考古協會十餘名潛水專家,並涵蓋攝

影、歷史、文化等專業人士,經過多次在東、西吉嶼附近海域搜尋

,歷經一百五十支氣瓶潛次,並在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教授田文

敏的參與下,以水下側掃聲納的輔助,終於在九月底,在東吉嶼西

北側,水深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之間,找到傳說中的「石牆」。 

謝新曦說,這些石牆平均高度約一公尺,寬度約五十公分左右,長

度約在百米之間,呈東西走向,依水下聲納的掃描資料顯示,同樣

的石牆約四至五道。 

後來再經潛水專家實地勘查,在牆面部分小凹洞中還夾雜著小卵石

,而以石牆的節理外型以及周遭海床環境初判,外觀呈現堆砌上去

的痕跡,很有可能是當時的人為了抵擋北風填塞堆砌的「擋風牆」

。 

由於距離虎井沉域只有三十公里,加上其一九七六年被發現的景觀

也是一道高達三公尺的石牆,謝新曦大膽猜測可能有相當的關聯性

;去年八月,經英國失落文明考古專家Graham Hancock等人鑑定

,認為虎井沉域的歷史比起人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更為悠久,如果

假設成立,這次東吉嶼及西吉嶼間新發現的石牆歷史,甚至可能遠

溯到七千至一萬二千年前!雖然這些水下石牆的發現相當驚人,不

過是否確為六千年前失落古文明的深入研究都還在起步階段,上個

月甫獲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支持,邀請相關的考古專家,一同參與

水下古文明的研究,希望透過昨日公布的初步成果,引 起更多民眾

、政府及國際考古界的重視、參與。 

今日公共電視台晚間九點新聞將報導水下考古的探索過程,晚間十

點「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節目中,還將播出「台灣水下古文明

」專題,為台灣的水下古文明考古工作留下完整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