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新生網
2002年11月26日
尚萊茵 古人云:“上下四方為宇、往古來今曰宙”。自古以來,宇宙這個 詞彙就被定義為一切時間和空間的總和。世間萬物都在宇宙中,宇 宙即是萬有,它就是一切。“宇宙學”就是研究宇宙本身的學問, 具體說來,是借助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等手段研究宇宙結構與演 化的一門自然科學。人類對宇宙起源和結構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人類 文明的開端。 在我國,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古老傳說──盤古開天闢地,講的就是 宇宙開始的故事。最初,天地呈混沌狀,像一個雞蛋,只有盤古在 其中生存。過了不知多少年,這團混沌分開了,輕的和透明的部分 就上升形成了天,重的和混濁的部分就下沉形成了地,盤古也屹立 在天地之間。而天一日加高一丈,地一日變厚一丈,盤古也一日長 大一丈。如此又經過了很多很多年,天變得極高,地也變得極厚, 盤古也長得極大…… 生活在4000年前伊拉克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人認為,宇宙是一 個密封的箱子或房間,大地是它的底板。底板中央矗立著冰雪覆蓋 的區域,幼發拉底河就發源於這些區域中間。大地四周有水環繞, 水之外有天和山,以支撐蔚藍色的天穹。不過,古巴比倫星象家已 經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黃道十二星座也是他們劃分的。 在尼羅河兩岸生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宇宙大體上和巴比倫人心目 中的宇宙一樣。他們認為,宇宙是一個方盒子,南北的長度較長, 底面略呈凹形,而埃及就處於凹陷的中心。天是一塊平坦或球形的 天花板,四方有四個天柱,即山峰所支撐,星星是用鏈纜懸掛在天 上的燈。在方盒的邊沿上,圍著一條大河,河上有一條船載著太陽 往來。尼羅河是這條河的一個支流。顯然,這個宇宙模型受古埃及 地形的影響太深。 我國古代居主導地位的宇宙模型是“渾天說”。發明地動儀的張衡 是它的主要擁護者。渾天說認為,天好像一個雞蛋殼籠罩在一片汪 洋之上,陸地似蛋黃,浮在蛋青般的水中,恰好位於天的正下方。 但是蛋殼、蛋黃的比喻只是為了說明天與地的位置關係,古人可沒 有把腳下的大地看成是球形的。盡管唐代的僧一行在大地測量中曾 發現了用“地平觀”解釋不了的事實,但他沒敢懷疑“渾天說”。 最令古人搞不懂的是:大地的外面全是汪洋,那麼太陽落山後豈不 是沉入水中熄滅了嗎?為此,有人嘗試從五行相生相剋的角度出發 解釋這個問題,但並不成功。畢竟這個模型與現實相差太遠。 古希 臘人首先正確地認識到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的表面。 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天體 都在各自的圓形軌道上圍繞地球運轉。後來天文學家托勒密借助幾 何學精確地描述了這個宇宙模型,使之能預測天體位置。由於亞里 斯多德在學術界擁有的地位,地心說和“水晶球體系”在中世紀的 歐洲深入人心。基督教完全接納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與《聖 經》的宇宙觀一致,符合上帝創世的理論。這個宇宙模型的最大“ 優點”,就是在最外層的恆星天球之外,為天堂和地獄留出了空間 。 波蘭人哥白尼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人,但他是最有 影響的一個。1514年,身為天主教教士的哥白尼提出了“日心 說”,認為太陽靜止地位於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圍繞 著太陽作圓周運動。由於害怕教會的迫害,哥白尼只能秘密地傳播 他的學說。後來,意大利的伽利略在觀測木星時,發現幾個行星在 圍繞著木星旋轉,這表明其它星球不一定非得繞著地球旋轉。隨後 開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論,用橢圓軌道取代了圓軌道,使其很好 地符合了觀測結果。眾多天文學家的公開支持,最終宣告了亞里斯 多德學說的終結。 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人們 花了2000多年的時間,才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原來太陽 東升西落,完全是地球轉動的結果。一旦思路打開,靈感便源源不 斷地從科學家腦海中湧出。布魯諾認為甚至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它和夜空中的點點繁星一樣,是普通的恆星;而宇宙是無限的, 星星則散布於無盡的空間裡。也許布魯諾的步子邁得太大,宗教法 庭無法容忍其“異端邪說”,於1600年把他燒死在羅馬的百花 廣場,他因此成為最著名的科學殉道者。直到1822年,教庭才 正式裁定太陽是所有行星的運轉中心。 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中,只是到了2 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那台著名的太空望遠鏡就以他 的名字命名)發現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考量 。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宇宙也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 ,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 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 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 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沒有產生在這些天 才的頭腦之中。 哈勃的紅移定律標誌著現代宇宙學的誕生。他發現,從星系發光的 波長可以推斷,星系離我們的距離越遠,離開我們而去的速度就越 快。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 在大約15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 一個極其致密、高溫的狀態中爆發產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表 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 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我們周圍,不過由於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 絕對溫度只余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於微波的波段 。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後, 人們開始認真對待這個預言。 於是,隨著實驗和理論證據的積累,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宇 宙在時間上必須有個開端。 ──轉自《新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