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新華網
2002年12月6日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記者 張景勇) “由日本、美國、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實驗組發現了核反應堆中微子 消失的現象,在國際上首次用人工中微子源証實太陽中微子確實發 生了振蕩,從而最終確証太陽中微子發生振蕩是其丟失的原因,揭 開了‘太陽中微子丟失’之謎。”參與此項實驗的我國科學家、中 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6日興奮地告訴記者。 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陳和生介紹,中微子是宇宙間的“隱 身人”,是一種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可自由穿過地球,几乎不與任 何物質發生作用,因此很難發現和探測,它有3種類型,廣泛存在 于宇宙中。中微子研究是當前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一大熱點,美國科 學家雷蒙德﹒戴維斯和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就是因為在探測宇宙 中微子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探 測到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流量卻比理論計算值少得多,這就是有名 的“太陽中微子丟失”之謎。 王貽芳說,來自日、美、中的近100位科學家從今年2月開始, 通過在日本神岡設置的探測器對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進行觀測, 發現了核反應堆中微子消失的現象,這意味著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 發生了振蕩,變成了另外一種沒有被探測到的中微子,這是首次在 人工中微子源中發現中微子消失,且其特性與太陽中微子消失相同 ,從而排除了對太陽中微子消失的所有其它可能的解釋。這次實驗 還首次定量給出了太陽中微子振蕩參數的唯一解,同時得出了中微 子質量不為零的結論。 “很難准確地說出這項成果對現實生活有多大作用,但今天的科學 就是明天的技朮,就像當年居里夫人發現鐳一樣,當時也說不清楚 到底有何用處。”陳和生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