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東方網
2002年12月6日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火星上存在著一些古老的河谷,不少科學 家曾據此推斷,這顆“紅色星球”經歷過一段較長的溫暖、濕潤時 期,擁有類似地球的溫室氣候,甚至還可能出現過海洋。但美國一 項新研究卻認為火星在其約40億年的歷史中,主要處于干冷狀態 。 那么,火星上的河谷該如何解釋呢?美國宇航局和科羅拉多大學的 研究人員在將于6日正式發表于《科學》雜志上的論文中指出,這 很可能是小行星和彗星等“天外來客”撞擊火星的產物。 他們利用火星照片和計算機模型進行的分析顯示,距今35億年前 左右,大概有25個直徑在100至240公里之間的小行星等“ 天外來客”與火星相撞,各次撞擊相隔約為1000萬至2000 萬年。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撞擊可能不僅使小行星、彗星和火星表層所蘊 含的水得以釋放,在撞擊過程中產生的巨大熱量還融化了埋藏在火 星極地下面的冰層,這些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進入火星大氣,然后形 成降雨,最終導致火星表面出現河流。 根據撞擊導致火星河谷形成的新理論,火星上會有短暫的溫暖和濕 潤期,但論文指出,在絕大多數時間內,火星是“一顆干冷的星球 ,擁有看不到頭的冬季”,而且也沒有証據表明,火星大氣中擁有 過足夠的溫室氣體。在這樣一顆星球上,生命誕生和進化的難度極 大。 在同一期《科學》雜志上,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研究人員在另一篇論 文中說,他們利用“奧德賽”火星探測器的觀測數據,首次在火星 南極附近發現了冰凍水存在的跡象。專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 于更深入地理解火星上水的形成歷史。 選稿:小喬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