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
2003年1月13日
【大紀元1月13日訊】 英國宇宙學家馬丁·里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 《最后的世紀》中預言,地球在未來200年內將面臨十大迫在眉 睫的災難,人類能夠幸免的机會只有50%,瀟湘晨報1月12日引 述《泰晤士報》進行了詳細報道。 一、粒子實驗可以吞噬地球 粒子實驗;科學家通過粒子加速器使粒子達到光速后,互相進行碰 撞,來研究微觀世界的能量定律。由于被研究的物質是如此之小, 人類也許從不擔心粒子會對人類形成什么威脅。但是最近,一些嚴 肅的科學報告指出,在美國長島的粒子加速器實驗或相對論重离子 碰撞實驗,可能會產生一個微型黑洞,它將慢慢吞噬地球上的一切 物質,包括地球。 二、机器人接管世界 經常有報道稱,計算机的速度又達到了每秒多少億次,一些科學報 告甚至認為,到2030年,計算机或机器人將擁有和人類大腦一 樣的儲存容量和處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類思考。科學家甚至 預言,即使是無意識狀態下的机器人,同樣也能對人類构成威脅。 三、納米机器人 科學家希望通過納米技術的研究,在短期內制造出尺寸更小、速度 更快的電腦晶片,而長期的目標則是制造微型机器人,或稱之為納 米机器人。它們可以被注射進人的體內,毀滅癌細胞和修補被損坏 的人體組織,同樣,納米机器人還能夠通過處理各种化學物品制造 出有用的科學原料。然而,据一份科學報告稱,納米机器人能自我 复制,將它們穿過的每一樣物質的結构都复制成它們自己,而人類 無法阻止這种過程發生。 四、生化武器的危害离人類并不遙遠 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抗生素和抗濾過性病原體的發明,人類充滿 信心地認為我們已經永遠征服了各种傳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 抗生素殺死。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開始轉變它們的基因以抵抗抗 生素的作用。到現在為止,讓醫學家們束手無策的病毒不減反多。 基因工程走得更遠,人類已經可以通過修補DNA改變生物體,用 高科技改變一些動物或植物的遺傳基因,人造染色體不久也將被用 于醫學和農業科學上。然而,這些善意的基因技術或許也將帶來一 場意想不到的災難。人類也許認為自己操作的是一种友好的生物基 因,然而它們可能會以某种科學家意想不到的方法毀滅庄稼、毀滅 動物甚至人類。生化武器病毒對人類來說是最大的威脅之一,以前 它很難被制造,然而目前因特网上的一些生化病毒制造信息卻使其 變得十分容易。 五、超級火山爆發 地球上曾遭遇過至少六次毀滅性的火山爆發,相對于這些超級火山 的爆發,意大利埃特納火山只是一個小儿科。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 地球物理學教授比爾·麥格在他的著作《走向世界盡頭》一書中認 為,下一場超級火山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六、地震引發世界經濟危机 人類無法預知地球是否還會再發生一次類似1923年那樣的東京 大地震。在那場地震中,20万人死亡,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 。科學家估算,如果人類再遭受一次類似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 ,世界股票市場將如自由跳水,歐洲和美國經濟將徹底崩潰。 七、小行星撞毀地球概率大過彩票中大獎 在地球過去的歷史上,曾經多次被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或慧星撞擊 過,但這些天外來客由于體積較小,對地球构不成巨大的傷害。然 而,科學家認為,一顆直徑超過150英尺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就 將成為一場人類的災難。如果一顆這樣大的小行星擊中倫敦,將能 使整個歐洲毀滅。科學家通過測算,認為一顆直徑1公里大小的小 行星每隔10万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這种尺寸的天外物體將會引 起全球性的生態災難。而一顆直徑10公里大小的天外物體將會夷 平地球,使地球重現6500万年前恐龍滅絕的災難。据英國索爾 福德大學的杜肯·斯蒂爾教授的研究,大約有1500顆直徑1公 里大小的小行星已經或正在掠過地球的軌道。 八、熱死 地球溫室效應日益明顯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地球溫度上升了0.6攝氏度,這直接導致 了地球上由風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災成倍增加。据統計 ,2000年發生的地球天災數是1996年的兩倍,科學家預測 ,在21世紀,這些災難數將以6倍的比率增加。最新科學研究結 果證明,今年夏季,北冰洋冰塊正在大量融化,這些都將加速地球 气候變暖,使未來的人類在溫室效應的熱浪中"漸漸死亡"。 九、戰爭和核武器 自人類發明核武器以來,在核威攝的保護傘下,人類戰爭非但沒有 減少,反而似乎增加了。自1950年以來,地球上發生過20次 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超過100万人死亡。事實上,隨著美蘇冷戰 的結束,人類面臨的核威脅變得更加嚴重。据數据統計,目前全世 界有31000多枚核武器,只要千分之一被人濫用,就足以導致 人類末日提早來臨。 十、不可抗力 除了以上九种人類可能面臨的威脅外,科學家將最后一种威脅歸之 于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宇宙中存在很多未解之謎,而每一种神秘的 力量都足以對人類未來命運產生至關緊要的影響。有科學家認為, 宇宙中哪怕數百万光年以外的一顆超新星爆炸,都將潛在影響地球 在太空中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