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
2003年2月22日
作者﹕觀雲 【大紀元2月22日訊】夜間發光雲(noctilucent or night-shinin g clouds,簡稱為NLCs)盤旋在空間的邊緣,薄而纖細,發出電弧 似的藍光。 上圖是空間站工作人員拍攝到的夜間發光雲照片。 “在過去的幾周裡,我們一直在南半球上面欣賞著這些雲的突出美 景,”今年1月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播送的電視上,空間站的宇 航員唐﹒佩帝(Don Pettit)說,“當我們飛越澳大利亞和南美南 端時我們總能看到它們。” 佩帝估計他所看到的這些夜間發光雲 高度在50到62英里(80至100公里)之間。 “夜間發光雲是一個相對新的現象,”研究夜間發光雲現象的科羅 拉多大學加裡﹒托馬斯教授(Gary Thomas)說,“它們首次是在 1885年被觀察到。”就是在印度尼西亞強大的拉客卡托火山爆發兩 年之後,這次爆發將灰燄噴射到地球80公里高的大氣層中。 一般認為是火山的灰燼導致了晚間天空壯麗的晚霞美景。但是,德 國天文觀測人員柏克豪斯(T. W. Backhouse)注意到事情蹊蹺。 他發現一些夜晚在黑色天空的背景上,一些纖細的絲狀物發出電弧 般的藍光。當時科學家認為這些雲彩是火山灰燼的奇怪展示。 最後,隨著那些火山灰燼落定、拉客卡托鮮豔的晚霞因此也凋謝了 。然而,夜間發光雲卻保留了下來。“這是個謎,”托馬斯教授說 ,“夜間發光雲不僅持續存在,而且還在擴展。”一個世紀之前這 些雲層集中在緯度50度之上,只能在斯堪的那斯維亞、俄羅斯和英 國才能看到。但是,最近一些年來,在往南一些的猶他州和科羅拉 多州也能看到。 “盡管夜間發光雲看起來象在空間,”托馬斯教授說,“它們實際 上在地球大氣層內,處於50至85公里高的一種成為中間層的雲層中 間。”中間層不僅非常冷(零下125攝氏度),而且非常乾燥,要 比撒哈拉沙漠上面空氣乾燥一億倍。然而,科學家認為夜間發光雲 是由水組成,非常微小的冰顆粒尺寸與香煙煙霧顆粒差不多。 在幹脊的中間層冰晶體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夜間發光雲最基本的謎 。在一般雲層中,冰晶體的形成和生長需要兩個要素:水分子和這 些水分子的附著物比如塵埃。水在塵埃上聚積形成細小水滴或冰晶 體的過程交形核。在普通雲層中這個過程一直發生著。 普通雲層離地球相對較近,從諸如沙風暴等方式獲取塵埃源,然而 ,把灰塵一直刮到中間層是非常困難的。“在1883年拉客卡托火山 可以供給中間層塵埃,但是這解釋不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雲彩,”托 馬斯推測,“也許,塵埃的來源是空間本身。” 關於夜間發光雲的疑惑還很多,比如它是否與氣候變化有關?或者 它是流星體的不尋常信號?等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在2006 年發射一艘太空船,屆時AIM (Aeronomy of Ice in the Mesosph ere)衛星將繞地飛行對夜間發光雲進行多方研究拍照,科學家期 盼能從中得到一些答案。 資料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strange_clouds_03021 9.html 【正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