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新華網
2003年4月14日
稿件來源: 大眾科技報 科學家發現,有一種以抗輻射著稱的細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可以承受几千倍于能使人類死亡的放射 性劑量,并能安然無恙地生存。為研究這種細菌的上述特性是怎樣 形成的,俄羅斯聖彼得堡物理技朮研究所的生物學家阿納托里﹒帕 夫洛夫把這種耐輻射細菌的基因插入E.coil細菌中,想看看 這種并不耐輻射的細菌是否也能進化成耐高輻射的細菌。 俄羅斯科學家經研究后宣稱,這種耐輻射細菌很可能來自火星,因 為只有在火星上才能逐漸形成耐大劑量輻射的微生物,而如果在地 球上適宜的條件下生活,微生物要進化到能耐大劑量輻射,所花的 時間會長得多。科學家據此認為,這種耐輻射的細菌的“出生地” 很可能是火星,它們是“乘坐”火星隕石到達地球的。 為証實這種耐輻射細菌最初是來自火星,科學家用足夠強的 射線 照射插入耐輻射細菌基因的E.coil細菌,使其中的99.9 %被殺死,然后設法使剩下的細菌生存下去,并反復循環這一過程 。在第一個周期中,僅僅用能使人致死的放射性劑量的百分之一就 足以殺死99.9%的E.coil細菌﹔但到了第44個周期, 要用50倍的最初劑量水平才能殺死同樣比例的細菌。 研究人員經計算確認,如果想使E.coil細菌達到與Dein ococcus radiodurans細菌一樣的耐輻射能力, 可能需要重復上述過程數千次,在地球上完成這一過程可能要花1 00萬年到1億年的時間。由于地球上的生命僅出現了38億年, 因此,地球上的細菌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逐漸形成這樣高的耐輻射 能力。據研究人員計算,由于火星上的放射性輻射水平要高得多, 因此在火星上休眠的細菌可能只要几十萬年就能完成上述進化。 不過美國航空航天局天體生物研究所的戴維﹒莫里森懷疑Dein ococcus radiodurans細菌來自火星,他指出, 這種細菌的基因看起來與其他地球細菌的基因很相似。但莫里森說 ,對這種細菌為什么能形成這樣高的抗輻射能力他也無法做出明確 的解釋。(奕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