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2003年4月25日
據日前出版的巴西《今日科學》雜志報道,巴西聖保羅大學物理學 家科特曼及其研究小組經過2年時間的研究后提出,球形閃電是因 硅燃燒發光而形成的。 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將土壤樣品暴露在跟閃電過程一樣的條件 下,就會產生含有硅的納米微粒,其被氧化的速率與球形閃電平均 8秒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研究人員由此提出一種理論,即,土壤 被雷電擊中后,會向大氣釋放含有硅的納米微粒,來自雷電襲擊的 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這些納米微粒中,當達到一定高溫時, 這些微粒就會氧化并釋放能量,形成球形閃電。 球形閃電也稱電火球,是一種與雷電有關的自然現象。它時常漂浮 在半空中,與地面接觸后會反彈,與之接觸的物質頃刻間便會被燒 焦。(鄧國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