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隨筆:火星探測與星際旅行

資料來源:新華網

2003年6月11日

新華網北京6月11日電(記者任海軍 曲國斌)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在月球著陸,人類第一次將自己的

足跡留在了地球之外的星球。34年過去,科學家仍在繼續努力,

為了使人類的腳步邁得更遠,他們將目光瞄向了近鄰火星。 

經過數萬年人類繁衍,今天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日漸膨脹的人口

壓力、日益匱乏的資源壓力都迫使人類必須盡快采取行動。尋找地

球以外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是可能的解決途徑之一,人類的星際探

索或多或少都帶著這樣的目的。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理所當然成為人類優先探索的目標

。火星表面有水和火山存在的跡象,與地球相似,這是導致生命起

源的重要因素,因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實際上,在過去的一

個世紀中,各國政府、科幻作家、電影導演、新聞媒體乃至普通大

眾都對火星表現出了廣泛而又持久的興趣。 

多國政府開始資助研究機構進行火星探索。1962年11月,原

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但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時與地面

失去了聯系,從此下落不明。作為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

它被普遍認為是人類火星之旅的開端。此后,人類又發射30多顆

無人火星探測器。雖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探測行動以失敗告終,但這

從未扑滅科學家探索火星的熱情。2003年,各國又掀起了火星

探索的新一輪熱潮。 

遠的不說,單單今年6月份,就先后有3個探測器開始自己的火星

之旅:6月2日,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帶著“獵兔犬

─2”著陸器已經奔赴火星﹔11日,搭載著美國宇航局“勇氣”

號火星車的火星著陸探測器也啟程前往火星﹔另一顆搭載著“機遇

”號火星車的火星著陸探測器則計划于25日前往火星。科學家預

測,今年底到明年初,火星軌道上有可能出現6顆探測器。 

科學家今年對火星如此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在于熱情。今年8月27

日,火星將運行到6萬年來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火星亮度也將達

到負三等,這一罕見的天文奇觀最近一次出現是在公元前5.7萬

年。這一萬載難逢的機會,科學家們豈能錯過? 

目前這些探測器都沒有載人,但發展載人火星飛船是遲早的事。不

過,登月難,登火星更難。個中原因歸根結底仍是技朮上的:單就

登上火星而言,登月技朮完全可以實現,問題出在火星與地球的距

離上。火星距離地球1.9億公里,而月球與地球僅相距38.4

萬公里,現有的航天器從地球到火星要飛行至少半年,在此期間宇

航員的給養供應肯定會發生困難。科學家提出,提高航天器速度和

設計可循環利用資源的設備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這必須依靠

科技的發展來實現。 

登上火星僅僅是火星探索的初級階段,科學家進一步設想在火星上

建立人類定居點。歷史上,人類定居的日子與漂泊的歲月相比簡直

微不足道。很有可能,部分人類后裔將再次漂泊,但這次他們的漂

泊之地不再是擁擠的地球,而將是浩瀚的宇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