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第十顆行星之謎

資料來源:新華網

2003年6月19日

稿件來源: 中國公眾科技網 

早在1859年,法國天文愛好者萊卡鮑爾就聲稱,他看到過比水星更

靠近太陽的行星,如果這顆行星真的存在,水星稍微偏離預測軌道

的進動就很好解釋了。法國著名天文學家、曾經在“筆尖”上發現

海王星的勒維葉認為,水星的進動是因為受到第十顆行星引力的作

用,并將其命名為“祝融星”。他還計算出它的軌道,并預測了觀

測“祝融星”的最佳時間為1877年3月22日。觀測結果卻令所有的

人大失所望:誰也沒有觀測到位于水星以內的行星。后來,愛因斯

坦用廣義相對論很好地解釋了水星的近日點進動,水星位置的飄搖

不定再也不需要依賴想像中的第十顆行星了。對日全食的觀測以及

其他探測器的探測也表明,水星內存在行星的可能性不大。 

這樣,人們把發現第十顆行星的期望投向了冥王星之外,這種想法

的產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海王星,冥王星的相繼被發現給人們留

下了兩個疑團:一方面,天王星的運動軌跡在考慮了海王星和冥王

星的影響后,依然和理論值不符﹔另一方面,冥王星也存在著同樣

的問題:它的運動除了受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影響外,似乎還受一個

我們看不見的物體的影響。 

科學家們對冥王星進行一番研究后也發現了一些端倪。首先是冥王

星的行星地位受到了懷疑。理由很簡單,冥王星只是一個大冰塊,

它甚至沒有月球大。1988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羅伯特﹒馬歇利

斯發現,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居然共同擁有一個大氣層。美國海軍天

文台的另外兩位天文學家更進一步推測,在遙遠的過去,一顆比地

球質量大几倍的行星在經過海王星時,由于引力作用,從海王星上

“吸”出了一團物質,形成了冥王星:當這顆未知行星再度與冥王

星接近時,又從冥王星上“撕”出了一塊物質,形成了冥王星的衛

星。然后,這顆未知行星飛到了太陽系最陰暗的邊緣,成為一個孤

獨的“游魂”。 

天文學家還從某些彗星的運動中發現了更多的線索。科學家布拉迪

在對哈雷彗星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哈雷彗星到達近日點的時間具有

明顯的周期性誤差。他認為這是某個未知的行星對哈雷彗星產生擾

動的結果。兩年前,英國天文學家約翰﹒默雷對13顆彗星的運行軌

道進行研究后發現,這13顆彗星似乎都受到一個位于太陽系邊緣、

冥王星外的巨型物體的引力的影響,使它們到達近日點的時間出現

周期性的變化。因此,他推測,在冥王星之外、遠離太陽的黑暗地

帶,存在著一顆比木星大5倍的行星。約翰﹒默雷說,這顆超巨型

行星距離太陽至少3萬億千米。它的運動速度十分緩慢,估計繞太

陽一周要花600萬年,運行方向則與其他九大行星相反。他相信該

行星不是和太陽系同時誕生的,而是來自于其他星系。 

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的馬特塞教授及其同事描繪出89顆彗星的運行

軌跡后,得出了與默雷一樣的結論。他們發現,這些彗星的運行軌

跡非常相似,而且,其中的1/4集中在一個狹窄的區域中。因此,

他們猜測,在太陽系的邊緣,可能有一顆不知名的行星正圍繞太陽

運行,而且很可能是一顆狀態接近恆星、但其能量又不足以發光的

褐矮星。 

盡管上述對該行星大小、位置、質量、軌道的預測各不相同,但種

種理論都預示了第十顆行星的存在。也許是這顆行星實在是太遠、

太暗了,以致于在冥王星發現后的70多年里,人們依然難覓它的芳

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觀測手段的日新月異,這個困擾了當

代科學百余年的“懸案”,必定會揭開其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