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旅行 亦真亦幻

資料來源:科學時報

2003年9月1日

天文學家們相信,人類終能在地球鄰近的星系中找到一個新的“地

球”。如果有一天,這個目標實現了,人類又怎么能在有限的生命

里,飛到距地球光年距離以外的目的地呢?美國《發現》雜志最近

撰文介紹了科學家在星際旅行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的其它星系中發現了各種

不同的新大陸,然而,或許是由于觀測工具還不夠有效,人們至今

還沒有發現一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 

這樣的窘況可能會有所改變,因為美國宇航局計划10年后發射一

個天文望遠鏡,名為“地球行星探測器”(TPF),目的是在太

陽系外為人類尋找一個新大陸。預測認為,觀察大約150個鄰近

星系就可能會找到一個類似地球的小型行星──新的“地球”。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到達新“地球”,因為其難度的確要比到火星

大得多。人們在黑夜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半人馬

座阿爾法恆星,其中可能存在類似地球的行星,但它離地球有4.

4光年之遙,比目前任何太空探測器所飛行的最長距離還要多30

00倍。巨蟹55恆星中有3顆行星,它們組成了一個與太陽系類

似的系統,但離地球卻達到了41光年之遠,比前者的距離還要多

10倍。因此,要飛到一個能讓人類居住的新“地球”,需要超快

的航天器,它要比今天所有的航天器都要先進得多。可是,制造這

樣的航天器又談何容易! 

但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羅伯特﹒弗里斯比認為,這樣的航

天器從理論上說是可以制造的。弗里斯比的工作以及他一生的夢想

,就是在孜孜不倦地尋求實現星際旅行的方法。目前,他正在研究

5種可能使宇航員飛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恆星,而只需要花費不到5

0年時間的推進技朮。“我們正在談論的不是幻想,”他對《發現

》雜志說。 


原子火箭 

1903年,俄羅斯物理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發現,星際旅行最大

的障礙是火箭的最大速率一般只有其發動機的噴氣速率的兩倍左右

,發動機的噴氣速率只能達到4.4公里/秒,因此單級火箭能達

到的最大速率不到9公里/秒。以此速率,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恆

星將需要12萬年。如果讓一個宇航員花40年抵達目的地,火箭

速率需要提高3000倍。如何才能達到這么快的速率呢?弗里斯

比建議,使用核裂變、核聚變和反物質作為推進劑。 

核裂變火箭。科學家已經與核裂變打了60多年交道,并制造出了

原子彈和核反應堆。當原子裂變時,所產生的“分裂碎片”速率達

到光速的3%,即約每秒9千公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

驗室的喬治﹒哈普林等人設計了一種概念型的“分裂碎片”反應堆

,可以控制這些高速粒子。該反應堆類似于圍繞一圓柱形塔旋轉的

一疊“唱片”,每張“唱片”主要由石墨構成,石墨上覆蓋著  或  

等放射性燃料。當這些燃料旋轉進入圓柱形塔時,與塔中的放射性

物質產生可控鏈式裂變反應。而施加于反應堆上的強大磁場將“分

裂碎片”束縛在一起向一個方向噴射,使火箭的速率能提高到約每

秒1.8萬公里,也就是光速的6%。 

核聚變火箭。與核裂變相反,核聚變是把原子結合在一起,從而獲

得能量。聚變反應堆能減少不必要的一些輻射,燃料氘和氚也容易

獲得,因為氘和氚在月球的表面和木星的大氣中大量存在。在到另

一個恆星的星際旅行之前,核聚變火箭完全可在太陽系內找一個地

方補充燃料。然而,科學家們至今仍沒有建造出一個可工作的核聚

變反應堆。人們已經知道如何利用核聚變反應制造氫彈,但卻沒有

掌握該反應產生的能量控制技朮。在飛行速率上,核聚變火箭與核

裂變火箭差不多,沒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到最近的恆星,它也需

要大約200噸燃料,但所需的輻射防護材料就比核裂變火箭少多

了。 

反物質火箭。愛因斯坦著名的能量方程E=mc2表明,質量是能

量的一種集中形式。裂變和聚變反應只將質量的1%轉變為能量。

然而,有一種方法可以以近100%的效率將物質轉化為能量,也

就是把物質與其鏡像反物質相結合。物理學家已經制造了少量的反

物質,比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就制造出了1百萬個反氫原子。

對星系旅行火箭來說,反物質將是重要的燃料,然而,想要獲得星

際旅行火箭所需要的大量反物質也是極其困難的事。 


原子火箭外的新技朮 

包括使用反物質作為燃料在內的多種火箭技朮弱點很明顯,那就是

燃料多,火箭動力大量耗費在運載燃料本身上。這樣的方式在發射

人造衛星和登月尚可采用,而在星際旅行中則不可行。專家說,星

際旅行需要更輕、更靈活和更快捷(接近光速)的推進系統。目前

,這樣的概念型系統有兩種。 

一種是激光帆船。它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福沃德提出,弗

里斯比說,這是人類星際旅行最可行的技朮。這一技朮的理論是,

正如帆船依靠風力漂洋過海,大功率激光束也能推動有著巨大“帆

”的航天器在太空中遨游。 

弗里斯比計算說,激光帆船能在10年內使其飛行速率達到光速的

一半。而如果采用直徑為200英里的激光帆,人類則可以用12

年半的時間抵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恆星﹔采用600英里寬的激光帆

,飛到巨蟹55恆星也只需86年。 

另一種是聚變沖壓式噴氣發動機航天器。理想的航天器應該同時具

有激光帆和原子火箭的優點,這樣,宇航員能操縱它隨意飛行,同

時它還不需要燃料。 

但弗里斯比同時表示這一技朮遠未成熟,而且,利用該技朮的航天

器在飛行速率不到光速的4%時,運行情況與聚變火箭相似。超過

這個速率,航天器的磁漏斗才能收集足夠的氫提供給反應堆。弗里

斯比大略推斷了一下,這種航天器飛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恆星需要2

5年,飛到巨蟹55恆星需要90年。 


人的問題 

人的問題與技朮問題一樣麻煩。盡管人們已經知道如何讓宇航員在

太空站中保持健康,然而宇航員每次執行任務的時間一般只有几個

月,并且有宇宙飛船從地球定期給他們送生活用品。而星際旅行常

常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中間根本沒有地方補充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地球以有限的大氣、水和耕地養活了60億人。然而,人實際上只

使用了大氣、水和耕地這個系統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在航天器里,

就可以模擬制造出這樣的系統,也就是說,用適量的水、氧氣和食

物供人生存。但是,這些水、氧氣和食物都必須以近100%的回

收率一次又一次地循環,科學家把它稱為封閉的循環。如此,人在

太空中生存的條件就具備了。 

但要真正實現起來,卻要復雜得多,其中食物補給、氧氣供應、水

的循環利用、引力問題、輻射屏蔽問題、垃圾處理問題、心理學因

素等都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星際旅行的艱險和困難可想而知。但正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哥倫

布發現新大陸,這樣的“奇跡”總會實現。弗里斯比說:“只要想

得到,人類就能做出讓人驚奇的事。”       (欒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