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號墜毀木星 臨終前還在執行任務

資料來源:東森新聞

2003年9月22日


伽利略號在墜毀前一刻,仍傳回木星的大氣層資料



記者劉學安/編譯 

在宇宙飛行14年的美國伽利略號太空探測船,21日穿越木星的大氣

焚毀,結束14年的太空探索任務。伽利略號被視為是成果最豐碩的

人類太空探測船之一。 

台北時間22日凌晨3時40分,伽利略號太空船一切歸於寂靜,他利

用穿越木星表面溫度比太陽還高兩倍的大氣層時焚毀,殘骸墜落在

木星赤道南方地區。美國科學家當接收到伽利略號完成最後任務的

信號時,紛紛鼓掌叫好。 

伽利略號以每秒48.2公里速度開始進行最後下降的階段時,NASA技

術人員如坐針氈,希望它能在撞向木星大氣層粉碎前的短短幾分鐘

,把難得的資料傳回地球,以證實木星軌道是否有隕石殘骸環繞運

行,幸運的是,NASA技術人員的心願最後實現了,也就是說,伽利

略號到生命終止前一刻還在執行最後的任務。 

伽利略計畫負責人克勞蒂亞•亞利山大說,這次任務進行的很順利

,這是很棒的一天,也相當難忘,我們一邊盯著遙測裝置,一邊十

指緊扣不斷祈禱。在伽利略號墜毀前一小時,亞利山大興奮的說,

「我們還在接收資料,我真的很驚訝。」 

伽利略號探測器重達2.5噸,造價超過500億新台幣,他被視為成果

最豐碩的太空探測船之一,包括他抵達木星前一年,在1994年首度

觀測到月亮隕石﹔首次同時也是唯一見證了有史以來行星體上最大

的一次爆炸,彗星撞木星,這次爆炸的威力是地球上核武爆炸的數

百倍強,他同時也是人類太空探測史上首次造訪小行星的探測器。

NASA主任毆凱非說,「14年來我們取得的資料,是外界原本所預期

的四倍之多。」 

NASA之所以決定以撞木星的方式銷毀伽利略號,主要為避免木星的

衛星歐羅巴,被船上可能帶有的地球細菌污染。科學家認為,歐羅

巴上有海洋,可能存有生命,因此與其讓伽利略號的細菌在太空中

成為潛在的危機,不如讓它撞上確定沒有生命存在的木星,順便研

究行星撞地球可能造成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