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恆星擺動 找尋外星人的家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03年9月28日

【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宇宙中有沒有外星人?可能攻擊地球嗎?天文學家陳文屏認為,目

前雖難定論是否有外星人,假如外星人存在、也能到達地球,科技

一定比我們先好幾倍,到時候「這像大人不會隨便踩死螞蟻當成遊

戲」般,相信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不會做出消滅地球的行徑。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視、科學人雜誌、中廣公司合辦、中央大學

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二○○三展望演講秋季系列」,第二

場由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副教授陳文屏主講「太陽系形成與尋找其

他世界」;這場演講空前爆滿,走道地上坐滿人,演講廳後面也站

滿人。

地球是目前人類已知擁有生命的唯一星球,因此陳文屏先介紹太陽

系與地球的形成。他表示,地球上一立方公分的空氣中,有十的十

九次方(一後面十九個零)個空氣分子,太空中平均一立方公分只

有一個分子,非常稀薄。

但有物質—就有萬有引力,會吸引附近其他物質慢慢靠攏、變濃、

密度變高,就更容易吸引其他物質靠過來,密度愈變愈高,引力愈

變愈強,物質靠攏、收縮速度愈快,造成溫度上升;陳文屏說,等

到溫度升到幾百萬度,不同原子會互相融合成新物質,就是核融合

反應,同時放出光和熱,形成恆星。

陳文屏指出,製造恆星剩下來的材料,會受恆星吸引形成一個繞恆

星旋轉的大圓盤,同樣步驟再度發生,只是物質不夠多,溫度不夠

高,只能形成不會發光的行星、小行星、彗星、灰塵、雲氣,繼續

繞著恆星旋轉。

陳文屏表示,生命的原始型態,雖可能在彗星或小行星上產生,但

一定要在大小、溫度、大氣壓力等各種條件都符合的適當行星才能

發展;以太陽這種大小的恆星來說,火星太遠,金星太近,只有兩

者之間適合發展生命,地球正好在這段距離中,而且大小適中。

恆星大小也是關鍵,陳文屏指出,若恆星太大,產生核反應太強烈

,會發出很強的光和熱,消耗核融合材料也非常快,成為「敗家子

」,例如有些恆星壽命才幾千萬年;而地球上從開始出現生命到現

在,已經過卅八億年,這樣的恆星無法幫助繞它旋轉的行星上出現

高等生命。

目前天文學家正致力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至今已發現一百一十

個恆星周圍有行星存在;陳文屏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因為行星

本身不會發光,距離恆星又太近,從地球上觀測,就像「要車輛駕

駛人看清楚開著遠光燈的對向來車駕駛是不是雙眼皮」一樣困難。

因此要用其他方法觀測,陳文屏表示,當行星擋在恆星和地球之間

,會遮住一小部分恆星發出的光,使光度減弱;也可能因行星本身

的重力,造成恆星發出的光稍微彎曲,就像凸透鏡的聚光效應,使

得原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光,現在看到了,因此光度增加。

但最常用的,還是觀測恆星擺動,陳文屏說,行星繞恆星轉的同時

,恆星也繞行星轉,只是行星是鏈球,恆星是擲鏈球的人,行星移

動多,恆星移動少,雖然少,也有辦法觀測,目前大部分太陽系以

外行星,都是用這種方式找到;不過都只能找到像木星這種大行星

,因大行星對恆星造成的影響才夠大,還找不到像地球大小的行星

。

演講結束後,主持人中大天文所副教授孫維新詢問聽眾,有多少人

希望宇宙間有其他生命存在,絕大部分聽眾都舉手,但他接著問有

多少人希望接觸外星人,舉手的人變得寥寥可數;他質疑第一次舉

手但第二次未舉手的人,是受到電影中經常出現外星人攻擊地球的

影響,不過陳文屏認為,若外星人能到達地球,科技一定比我們先

進,不過「就像大人不會隨便踩死螞蟻當成遊戲」,他相信高度文

明的外星人,不會做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