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10月文章:宇宙生命的另類幻想

資料來源:千龍網

2003年10月20日

能夠發展出文明的智慧生命與最簡單的微生物之間的差別何止千萬

重!雖然我們對外星文明不抱奢望,但簡單的外星微生物卻可能是

有跡可尋的,因為處于生命初級階段的微生物對環境的要求遠沒有

高級的智慧生命那樣苛刻,這一點我們從地球微生物的考察中就能

得出結論。──當然,一個嚴酷環境下生長的單細胞微生物是沒有

機會發展出高級生命形態的,除非環境在不斷改善。 


地球生命的極限 

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致力于發現外星微生物存在的証據,在火

星上、在木衛二上……太陽系內一切有條件的地方都是他們尋找的

對象。但最近几年最激動人心的外星生命探索的進展卻是在地球上

完成的。外星生物學家來到地球最惡劣、最極端的地方,在智利最

干燥的阿塔卡馬沙漠中、在環境最惡劣的岩洞里、在南極洲的千年

冰架下面、在几千米的深海下面、在几萬米的高空上,他們發現了

形形色色的與世隔絕的細菌,它們生命力之頑強令科學家驚嘆不已

。在南極的古老凍岩中,有一種細菌舒舒服服地躲在石頭表面下多

孔的空間里,活得跟花店櫥窗里的牽牛花一樣旺盛﹔法國科學家曾

在太平洋底3000米處,水溫高達250℃的熱泉口,發現多種細菌﹔

1969年降落月球的“阿波羅12號”太空船,收回了兩年半前無人探

測船“觀察家三號”留在月球上的相機,竟然發現其底部有地球上

的微生物“緩症鏈球菌”,這種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几近真空、

充滿宇宙射線的月球表面生存了兩年半! 

許多種類的細菌無需空氣,它們或是通過分解(而不是氧化)有機食

物,或是從硫酸鹽或硝酸鹽等氧化合物而不是從空氣中獲得氧﹔

有的細菌通過轉換鐵化合物和硫來保持生命的延續,生存下來﹔

有的細菌在沸水中滋生﹔有的細菌則在0℃以下的鹽水中生存﹔

有的細菌在不可思議的高壓下存活。看上去,多數細菌的生命是永

無止境的,某些細菌的孢子可以休眠几千年。 

它們生命的潛能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潛能完全或者几乎不同。正是

這一不同,向我們暗示著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或許是生命在宇宙間

其他星球上的另一種可能。 


生命的無數種可能 

既然地球細菌展現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形態,那么宇宙中的生命該有

多少種可能性呢?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但這

是否生命存在的惟一形式?可以有基于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其它生命嗎? 

這個問題無疑是對生物學家的一項重大挑戰。因為地球上的“蛋白

質生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一些科學家于是翻開元素周期表,

看看哪一種元素的性質與碳最為相似──當然是同一族中的硅。硅

基生命甚至可以不攝取有機物,而只從宇宙空間中吸收星光維持生

命,他的身體是由多數光線粒子和少數物質粒子組成,物質粒子在

必要時也可以轉化成光線粒子。可以設想,既然我們這些以碳為基

礎的生物呼出的廢氣是二氧化碳,那么,火星上那些以硅為基礎的

生物,呼出的自應是硅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其實

就是我們平時沙灘上所見的沙,也就是說,這些火星生物在呼吸時

所噴出的是沙粒! 

還有一些科幻作家留意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硫與同一族的氧在性質

上有不少相似之處。那是否表示,在一些較高溫的星球上(硫在地

球上的室溫時是固體),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氣可以被硫所代替? 

此外,水是一切蛋白質生命所必需的溶液和介質。有沒有一種其它

化合物可以取代水的地位呢?有!那就是氨。由于氨在冰點以下仍

是液體,一些科幻作家遂推想,在一些寒冷的巨型氣態行星的表面

下,可能存在著由氨組成的海洋,而海洋中則充滿著以氨為介質的

生命形式。 

以上都只是個別的、零星的構想,真正對問題作出全面性的考察和

系統性的分析的,是著名生化學家阿西莫夫所寫的一篇文章《并非

我們所認識的》。他在文中提出了六種生命形態: 

一、以氟化硅酮為介質的氟化硅酮生物﹔

二、以硫為介質的氟化硫生物﹔ 

三、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 

四、以氨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氮為基礎的)生物﹔ 

五、以甲烷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 

六、以氫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 

其中第三項便是我們所熟悉的──亦是我們惟一所認識的──生命

。至于第一、二項,是一些高溫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另外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那些生活在硫礦里的、厭氧的古細菌就很有

可能是以硫作為自己生命的介質﹔而第四至第六項,則是一些寒冷

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形態。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有著不同的化學基礎,使我們認識到,生命對環

境的適應能力各有不同──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們認

為舒適宜人的星球,對一些生物來說可能是酷熱難耐,而對另一些

則可能是寒冷難當。 


更不可思議的設想 

然而,科幻作家仍不滿足于生命的這些多樣性,他們在各自的作品

中充分發揮了想象力,為我們創造出一些更不可思議、但細想之下

又似乎不無道理的生命世界。一些作家設想,在某些極寒冷的星球

之上,可能存在著以液體氦為基礎,并以超導電流作聯系的生命形

式﹔另一些作家則認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處,亦可能有

一些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并由無線電波傳遞神經訊號的高等智

能生物──霍耳的科幻小說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還有一些想象力

更丰富的作家甚至認為外星生命也許根本不需要化學物質基礎,他

們可能只是一些純能量的生命形式,比如一束電波。 

最為有趣的是著名科幻作家福沃德所寫的《龍蛋》,這部構思出色

的作品描述了一顆中子星表面的生物。這顆中子星直徑僅20公里,

但表面引力卻等于地球上的670億倍,磁場是地球的1萬億倍,表面

溫度達到8000多度。什么生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是由“

簡并核物質”組成的生物。所謂“簡并”,就是指原子外部的電子

都被擠壓到原子核里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緊密地靠在一起

,形成超密物質。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約半毫米,直徑約半厘米,

體重卻有70公斤,這是因為他們由簡并物質所組成。此外,他們的

新陳代謝是基于核反應而非化學反應,因此一切變化(包括生老病

死和思維)的速率都比人類快一百萬倍! 

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個醫學院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所作的有趣的講演

:在我們星系的另一邊的什么地方,有一個遙遠的行星,離一個其

等級和溫度都正合適的恆星恰好不遠不近。此時此刻,那上面有一

個委員會正在開會,研究著我們這個小小的偏遠的太陽系。會議進

行了一年之久,現已接近尾聲了。那地方的智慧生物們正在一份文

件上簽名(當然是用某種數字),文件斷言,說在我們這地方,生命

的事是不可思議的,而這地方也不值得來一趟遠征。他們的種種儀

器已經發現,這兒存在最最致命的氣體、就是氧氣,這一來,什么

戲都沒了。 

這并非純粹的胡思亂想,厭氧生物在地球上就存在。對它們來說,

氧氣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致命的“毒物”。對地球人類來

說最重要的氧氣尚且如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認為,只有與地球環

境相當的星球才能產生生命呢? 

今天,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搜索雖然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得,但我

們仍應堅持不懈地探尋下去,至少,它大大拓展了我們對宇宙生物

原理的認識。 

編輯: 陳群 來源: 大科技雜志 作者:李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