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 不必然來自於地球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03年10月26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家維館長  

太陽在五十億年前形成後,太陽系一直處在隕石風暴中,到卅八億

年前才平息,但在這之前一億年,地球上高溫、無氧的環境中,就

已出現生命;然後單細胞生物彼此吞食、聚合、演化,最後成為現

在的眾多生命。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中廣公司合辦、中央

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二○○三展望演講秋季系列」,

第五場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

維主講「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再度吸引爆滿聽眾。

●生命的開始

好幾種說法李家維指出,生命起源有好幾種說法,過去的主流認為

,必然是在地球上,從小分子聚集成大分子、聚合物,最後組成細

胞,可以分裂繁殖,生命就開始。

但這些過程發生在何時何處,卻有很大爭論,李家維說,一種說法

是來自冰團,因為地球早期很長一段時間,海洋表面結冰,冰晶縫

隙裡有許多小空間,小分子就在這些小空間中結合成大分子。

另一種想法是,在每月大潮退潮後,留在陸上潮池中的海水,蒸發

後有機分子濃縮,岩石表面就可催化這些小分子聚合。

還有一種是在一九七八年左右,科學家發現海底裂縫有熱泉湧出,

有時超過攝氏三百度,在這種地方仍有生命存在;李家維指出,可

以想像早期地球也是像這樣的環境,所以生命也可能從這裡開始。

但是生命來自地球本身的說法,過去十年開始鬆動。李家維說,人

類發現宇宙中有很多像地球一樣的行星,當然可能有生命,尤其七

年前美國太空總署認為一顆來自火星的隕石中有生命跡象;另外科

學家又發現有些細菌可在琥珀裡「睡」兩千萬年後醒過來,有些生

命可以耐住強酸、高低溫、高壓環境,「什麼理由這些生命不能在

星際間旅行,從別的星球散布過來?」

●格陵蘭島 

小沙粒大學問至於地球上生命出現的時間,目前科學家認為是在卅

九億年前。李家維表示,雖然那時地球還飽受流星轟炸,但科學家

在格陵蘭島上,找到一些卅九億年前形成的磷酸鈣小沙粒,裡面包

含有機物質,分析同位素碳十二和碳十三的比例後,研判應是能行

光合作用的細菌所造成。

至於證據力更高的化石,主要來自疊層石,因為長得一層一層而得

名;李家維指出,疊層石是活的石頭,長在淺海,表面有活的細菌

在行光合作用,曬太陽就會產生膠質,把水裡漂浮的礦物質膠結、

沈積,石頭就一層一層長上去。

李家維說,把疊層石磨成薄片,透光去看,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

生物,科學家就是這樣辨認早期疊層石中,住些什麼生物;目前看

到卅五億年前疊層石裡的生物,長得都和今天活在水溝裡的藍綠藻

一模一樣,只是光從長相無法判定是否為同一種類。

●細菌光合作用 

地球生鏽製造疊層石的生物也大幅改變地球命運,李家維表示,地

球剛形成時沒有氧氣,靠這些細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先讓地球

生鏽」;廿五億年前鐵鏽光了,氧氣就開始進入大氣,侵害生命。

李家維指出,我們老祖宗的應對方式,是吞進可以分解氧氣的細菌

,兩者「共生」成為「真核細胞」,較有發展性;但是共生後就分

不開了,像細胞裡的粒腺體、葉綠體,都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

全身上下都是細菌的聚合體」。

至於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時間,李家維說,教科書上寫的是十八億年

前,但證據還很薄弱,是他想研究的領域;他最近剛得到十八億年

前的岩石,裡面有很多生物產生的有機碳,要分析是不是多細胞生

物造成。

李家維表示,每種生物都有標誌性分子,若能從岩石有機碳中萃取

成分,來做比較,就可以鑑別生物身分;另一種作法是切成薄片來

觀察,尋找規則性,不管那一種「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億多年前 

貴州是海洋目前人類已知最早的動物化石,是在貴州瓮安發現,發

現者正是李家維。

他指出,距今六億到八億年前,地球凍成一個大冰球,到了距今五

億八千萬年前,全球回暖,貴州變成一片溫暖海洋,也產生了海綿

這種動物。

李家維是在瓮安磷礦發現,他說一看到就知道是海綿,因為具有「

骨針」這一項特徵;另外,還看到很多小圓球,裂成二、四、八、

十六、卅二個,明顯就是動物的卵逐漸分裂成胚胎。

人類是動物中最高等的脊椎動物,目前可能的起源有好幾種,其中

一種是李家維在雲南滇池附近不到四平方公尺的一小塊地,發現的

三百多隻「海口蟲」化石;他表示,海口蟲開始有身體內部的骨頭

,很彈性地應付世界,另外也發展出腦子,這兩者正是無脊椎動物

與脊索動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