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2003年12月11日
天文學家表示,太陽系行星的外環(光環)也許不像過去人們認為 的那樣會漸漸消失,而是在一個再生的體系中永久存在下去。據12 月10日《自然》雜志網絡版介紹,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艾斯 珀斯圖和克維爾認為,盡管太陽系中有些行星的外環形成后又消失 ,但外環體系將永存。這一研究成果將于本周五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的美國地球物理學協會年會上正式宣布。 在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下,從行星的衛星上散出的眾多碎石形成了 行星的外環。最近,越來越多的太空探測發現,不僅是土星,木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周圍也都存在外環。天文學家稱,將土星外環中 的碎石塊匯集在一起,足以形成一個直徑達200公里的衛星。過去 ,人們認為外環中的碎石將逐漸重新沉積到行星表面,最后變成灰 塵。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里?艾斯珀斯圖和約書亞?克維爾就曾估 計土星的外環將在1億年后消失。 然而,研究人員在對行星周圍塵土的擴散情況進行觀察時卻發現, 行星周圍的小衛星能夠重新“捕獲”大多數被彗星和小行星碰撞后 散落的小碎塊物質,在表面形成一個個“碎石堆”,一旦受到撞擊 ,這些“碎石堆”就會再度散開補充行星外環中的碎石。行星周圍 的小衛星是外環能夠永久存在的關鍵。 英國瑪莉女王大學研究人員卡爾?默里表示,新的觀察結果得到了 不少支持。行星外環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物質輸入。默里說,基于行 星外環體系的最新認識,我們有理由相信小衛星破碎然后重新組合 的設想。 明年7月,卡西尼探測器將到達土星并對其進行近距離觀察。艾斯 珀斯圖表示,到那時我們將看到土星小衛星的碰撞場景。 (科技日報/記者 毛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