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的火星地貌和奇特的火星分界線

資料來源:北京新浪網

2004年2月10日

【來稿】 奇異的火星地貌

地球的外貌渾圓豐潤,裝飾著柔和的曲線,而火星的地貌卻充滿了

鋸齒狀的極點。它的凹地是太陽系所有行星里最低的,它的峽谷是

太陽系所有行星里最深的,它的火山則是太陽系所有行星里最高的

。 

火星上不存在海平面,所以,科學家便用一個人為確定的高度術語

──“基准高度線”來描述火星上的高度和深度。巨大的奧林匹斯

火山,位於基准高度線以上27公里,其頂峰是火星的最高點﹔被稱

為“水手谷”的深長峽谷,位於基准高度線以下7公里,是火星的

最低點。

奧林匹斯火山的樣子就像某些童話里的可怕幻影。它被地質學家稱

為“盾構火山”,由一圈嶙峋斑駁的熔岩構成,直徑為700公里,

聳起的火山口的直徑為80公里。奧林匹斯山東南1600公里以外,是

一片更廣闊的、隆起的陸地,被稱為“薩西斯高原”,高原上聳立

著3座巨大的盾構火山,被統稱為“薩西斯火山群”,其最高峰都

達到基准高度線以上20公里,即使火星上出現最大的塵暴時,也可

以從衛星上看到這些頂峰。

在薩西斯高原東部邊緣,火星好像被某種災害的力量撕裂開來,地

表裂開了一條蜿蜒曲折的巨大溝壑,一直向東延伸,其走向與火星

赤道大致平行,但在赤道以南。這就是“水手谷”,這個名字來自

“水手9號”探測器,它首次拍攝了這個地區的照片。水手谷的深

度為7公里,最寬的地方有200多公里,長4500公里。相比之下,水

手谷的深度是美國大峽谷的4倍,其寬度是後者的6倍,而其長度則

是後者的10多倍。水手谷從它的東頭開始向北面的赤道方向彎曲,

分化成許多裂谷,被稱為“混亂地帶”,那里呈現出一派亂石穿空

的景象,布滿岩石累累的遺跡、峽谷和碎塊,看上去就像但丁描寫

的地獄景象。

從這個混亂區域的北部邊緣開始,出現了幾條深深的裂谷,這些裂

谷都極寬極長。地質學家一致認為,這些裂谷的最驚人之處是:它

們只能是水量無比驚人的大洪水造成的地貌。這些大洪水之所以能

以極快的速度從火星南半球沖向北半球,是因為它們都是從山上傾

瀉下來的。

火星上最轟動的神祕地區莫過於其北部的塞多尼亞地區。1976年,

“海盜1號”軌道衛星在為“海盜2號”登陸車尋找合適的登陸地點

時,一幅關於火星北部塞多尼亞平原的編號為35A72的照片上的形

象讓全世界大吃一驚,正像它的發現者情不自禁驚呼道的:“我的

上帝啊,那看起來就像一張臉啊!”

一般來說,這個形象的確讓人認為是一個巨大的人類臉龐。

後來美國宇航局專家宣布那不過是光影玩弄的騙術而已,他們解釋

說:“照片上顯示了被侵蝕的、岩石台般的地貌。中央的巨大岩石

構造如同一張人臉,是陰影造成的類似眼睛、鼻子和嘴的錯覺。…

…照片上的污斑是輕微的失誤造成的,放大的照片強調了這些污斑

。”但至今仍有人認為這些專家故意隱瞞了某些事實真相。

奇特的分界線

火星的最大奧祕之一是,它具有兩種區別相當分明、邊界頗為清晰

的地貌區域,一種是南部布滿深坑的高原,其中大部分處在基准高

度線以上2000米或更高,另一種是相對平坦而沒有深坑的北部低地

,其中大部分處在基准高度線以下至少1000米。

分開這兩種高度不同區域的分界線呈現為一條巨大的曲線。這條分

界線并非人為設定,而是實實在在的被高地上懸崖絕壁的陡峭邊緣

的標志在了火星表面上,幾乎圍繞整個火星,其大致完整的圓環以

35度角穿過赤道。“火星環球勘測者號”傳回資料所作的立體效果

圖顯示,火星被明顯的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布滿深坑的高原

,北部則是沒有深坑的平坦的低地。據估計,火星上直徑寬於30公

里的深坑總數為3305個。這些深坑當中的3068個(占總數的90%)都處

在分界線以南──南北半球之間差異如此巨大讓人驚訝。

高原和低地幾乎各占半球,不過,它們只是與火星目前的南北半球

大致上吻合。“低凹的”北半球的地貌都低於基准高度線,其惟一

的例外是極東高原(它完全在北半球范圍內)以及薩西斯高原的大部

分,這個高原橫跨那條分界線。面貌“隆起的”南半球的地貌則都

高於基准高度線,其惟一的例外是水手谷的一部分以及兩處并列著

的深坑,即阿吉爾深坑和埃拉斯深坑,它們是彗星或小行星撞擊而

成的。阿吉爾深坑深3公里,直徑為630公里。埃拉斯深坑深5公里

,直徑為2000公里。

這兩個深坑連同另一個深坑(伊斯迪斯深坑)是火星上最大的深坑。

但是,這顆星球上還有另外一些地區存在深坑,其直徑在30公里或

更大,其中許多(包括處於南極的一個)都是真正的龐然大物,直徑

超過200公里。

分界是如何形成的?

正如地質學家羅納德﹒格里利所說,火星上高地各半的地形的成因

,一直是火星諸多尚未解決的最大難題之一。科學家們對分界線形

成的性質、方式、年代等做了集中的研究,但是至今沒有定論。少

數人認為這是火星自身的地質運動形成的,但是大多數科學家則認

為讓火星出現如此巨大的不對稱的只能是來自外部的猛烈碰撞。雖

然對於造成這道分界線是一次大碰撞還是多次大碰撞仍有爭論,碰

撞論者描繪的圖景在本質上卻是相似的:他們都假定火星的北半球

也曾一度存在著與南半球大致相等的深坑,後來劇烈的撞擊發生了

,但是只發生在了北半球,完全摧毀了北半球的外殼,降低了它的

高度,抹掉了那里的深坑。接著,新鮮的熔岩從火星內部奔湧出來

,重塑了北半球地貌。

在碰撞理論中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認為事情似乎是以相反的

方式發生的:他們認為,受到力量異常巨大的碰撞的,并不是人們

普遍認為的北半球,相反是南半球。這種理論聽起來更具有吸引力

,因為能夠聯系到地球上的經驗。6500年前,滅絕了恐龍的那次小

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事件,撞擊點在墨西哥灣,而在同一時刻,與

被撞擊點相對應的地球另一面印度的火山猛烈的爆發了。最近的研

究也表明,在火星南半球的三個深坑──埃拉斯、伊斯迪斯和阿吉

爾受到撞擊期間,無比巨大的能量波如果從南半球傳到北半球,也

能把大塊的岩石拋到空中。那麼火星如今南北地貌形成的圖景就是

:高速的隕石從天而降,直接打擊了火星南部外殼。它穿入火星內

部岩漿,造成巨大的能量波,在火星南半球擠出一大片高原,與此

相對應,整個火星北半球的外殼卻被震掉一大層──作為南半球遭

遇碰撞的“反碰撞”體現。

北半球古老的厚達3公里的外殼被如此集中的摧毀,它們被震到哪

里去了呢?又是什麼機制引起了這個過程呢?各種碰撞理論似乎都

無法回答。從地球上的經驗講,一定大小的小行星等天體撞擊會引

起核冬天導致物種滅絕,據估計,一塊直徑10公里的隕石撞擊就能

使地球遭受災難性打擊。而科學家們推測當年撞擊火星的隕石要大

得多。火星正不動聲色地聚太陽系最高點和太陽系最低點於一身,

默默地看著地球上的人類做出種種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