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火星、UFO和“長城”話題怎越爭越糊塗

資料來源:北京新浪網

2004年3月ˇ日

【來稿】 天上事糊塗賬?

大概是天上的事,比如有多少顆星星,原本就是一筆糊涂賬,這事

不僅老百姓弄不清楚,就連科學家也常常因爭論所持觀點的不同而

分成不同的“陣營”,有的時候,一位科學家放出一顆衛星,衛星

還未冷卻,立馬就被人“槍決”,甚至企圖用更大的衛星來覆蓋。

最近的三大熱點問題無不透著“越爭論越糊涂”的規律性:一是火

星,美國人喊“改造火星”,南京的科學家王思潮等馬上質疑它的

可行性﹔二是UFO,王思潮說伊寧市上空連續出現的異常現象是U

FO現象,但北京的朱進博士出來說那是織女星﹔三是“太空看長

城”,先是美國人說能看見,後來楊利偉說看不見,還導致了教育

和社會人士的反思熱潮。不過,最近這一話題重掀波瀾,《中國航

天報》的消息說在太空看長城“決不是沒有可能”,建議“神六”

一釋“長城情結”。  

眾所周知,真理是惟一的。出現爭議而且是正反對立十分尖銳的爭

議,說明了什麼問題?而一些專家為何要急於發出聲音,使公眾越

聽越糊涂呢?

越爭論越難懂?

近日,美國宇航局透露,該局將於下周主持召開一個大型國際研討

會,其主題就是如何把火星改造成“小地球”。太陽系會出現第二

個地球嗎?記者昨日釆訪了南京的天文專家,他們從三個方面“推

翻”了美國人“天方夜譚”式的計劃。

首先是制造溫室效應方面,國外專家制定了把火星改造成“小地球

”的初步解決方案───“加厚”大氣層和“加熱”表面溫度。第

一種方案是通過特大的反光鏡將陽光集中反射到火星兩極的冰蓋上

,使那里的冰融化,釋放出大量氣態二氧化碳。另一個方法是在火

星上建造一些特殊的工廠,這些工廠的產品就是能造成超級溫室效

應的氣體。對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員王思潮指出,“巧

婦難為無米之炊”,火星兩極的冰蓋中所含的干冰很薄,量也并不

多,所以用反光鏡融化冰蓋,使那里的冰釋放出大量氣態二氧化碳

的方法并不太現實。此外,建造能生產“超級溫室效應氣體”的工

廠也不太現實。

其次是防輻射等方面。江蘇省天文學會副祕書長嚴家榮指出,在人

類居住的地球上,磁場好比盾牌,擋住了太陽向地球傾注的高能粒

子,防止太陽風暴直接光臨大氣層和地面。而現在的火星雖然還有

很強的磁場,但已經沒有像地球這樣的規模。這樣即使厚厚的大氣

層可以抵擋一陣輻射,“漏網”的高能粒子仍很容易損傷身體。

再次是“改造火星”的成本問題。“如果想要把火星改造成地球,

還需要拿出像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樣狂熱的勁頭來。”嚴家榮表示,

將火星改造成為第二個地球,不是一個國家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

多個國家攜手合作。這一計劃一百年內都將難以完成,而且改造的

費用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王思潮也表示,雖然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但是要想把火星改造成

為第二個地球,至少也要一至兩個世紀的時間。

如果說上述一番“爭議”還有一點“共同點”(王思潮等實際上也承

認美國人的計劃在未來有實現可能)的話,那麼,關於UFO,可就是

讓人一頭霧水了,爭論的雙方觀點截然相反,而拿出的論據也是一

套套的。本報3月14日報道了關於中國“最有可能是真實的UFO(不

明飛行物)”的舊事:當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在

觀看了相關的照片後指出:伊寧市上空連續兩天發現的UFO現象,

不可能是自然現象。可是近日,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在觀察了

這段錄像,并結合當時伊寧地區的星座布局後卻分析出:錄像中的

“UFO”實際上是織女星,畫面上神奇的亮點運動“軌跡”完全是

攝像機的“功勞”。對此觀點,南京的天文學家嚴家榮傾向於支持

。

“對焦不准確實會造成這種現象,我就拍過類似的錄像。”嚴家榮

向記者指出。

根據他的經驗,如果拍攝者沒有用手動對焦,攝像機對不固定且很

小的被攝體不能合焦,自動對焦在幾釐米和無窮遠處來回移動尋找

焦點,亮點虛焦後變大,并且顯出鏡頭機械光圈的六邊形。

“新疆伊寧的奇景不可能是織女星,它還是UFO運動產生的現象。

”昨日王思潮在接受記者釆訪時仍堅持自己的見解。

王思潮稱,有兩點可以推翻朱進的說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當年

目擊者是在肉眼看到傳說中的UFO後,才進行拍攝的,“眼眶總不

至於也變成六邊形吧”。其次,當年的現象是在2002年10月31日凌

晨2點至6點西北方向的夜空、11月1日凌晨2點20分至6點東面的夜

空內,兩次被觀測到的。從2點到5點的3個多小時內,星星早就已

經東升西落、看不見了。此外,如果是織女星的話,在緊鄰的兩天

內,星星位置的仰角變化不會太大,也不至於出現第一天在西北方

向的夜空、第二天出現在東面的夜空的情況。

這些說法誰是誰非,一時難以說清。不過,王思潮的一句表態顯然

應是這場爭論的最好注腳:他表示,科學上是允許爭論的,不過判

斷事情還需要事實說話。然而,問題也正在於此,哪個人說的“事

實”才是“事實”呢?誰能判斷?誰為說過的“事實”負責到底?

講科學先爭議?

記者認為,在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到最發達水平的現階段,出現科

學爭議實屬正常,但發出爭議者首要的態度應是嚴謹和審慎。比如

,你說某某現象是UFO現象,僅有推論是不一定能釋解別人的疑慮

的,除非有一天,你能抓獲一個UFO來說明問題﹔而你說在太空能

看見長城,那就在太空上拍一張相片下來,豈不比徒傷嘴皮子更好

?對於“太空看長城”的爭論,來自河南的時評作者周士君在來信

中說得頗有道理:要滿足少數國人“從太空看長城”這一小小的愿

望,卻可能增添巨大的研制成本,甚至危及“神六”的安全與成敗

。據介紹,要滿足“從太空看長城”要求,飛船就必須從長城的上

空飛越。而飛船順向飛越一段100千米長的長城上空,只需10多秒

時間﹔假若斜穿,時間則更短,不過“白駒過隙”之一瞬。如此,

“神六”飛行軌道的整個設計,都得圍繞“長城神話”進行了。

同時,假若“神六”飛過長城上空的一瞬,其大氣層的即時狀態若

有任何的云、霧、雨、雪、污染物和沙塵暴的影響,都將使其前期

的准備毀於一瞬。

為了一句“可能看得見”,這個代價是否太大了?記者認為,從太

空中看不看得見長城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證明某物體是否是UFO,

“改造火星”能否實現,都要靠堅實的科技基礎和科學水平,在進

行探索的前提下,擱置爭議、嚴謹說話或許更重要。因為任何一種

不成熟或暫時很難證明系真理的理論,被搶先發表出來,即使不是

聒噪之音,也是一種極易成為笑談的東西。(本報記者 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