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面的溝壑並不一定是河流的痕跡

資料來源:北京新浪網

2004年6月1日

新浪科技訊 

俄羅斯當地時間5月31日15時(北京時間5月31日20時)消息,來自

Rutgers大學的特羅伊-辛布羅特與其同行們最近研究發現,看上

去好像是水沖刷出來的火星溝壑實際上可能是火星表面干燥的粉末

狀物質坍塌所形成的。  
 
據特羅伊-辛布羅特稱,火星微重力(比地球重力小38%)環境會促使

其表面發生的坍塌現象比地球上的坍塌現象持續時間更長。因此,

這種微重力作用下的坍塌便能夠造就火星表面這種讓人們很容易聯

想到水流痕跡的特殊地貌。研究人員目前尚不能斷言是否能用這一

理論解釋火星表面所有的“河流”痕跡,但該理論卻能夠解釋一些

最為神祕的現象。

火星表面溝壑地貌首次被人們發現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新發現

很快就引發了火星表面曾經有過河流、湖泊甚至海洋的理論。最近

以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展開的一系列探險活動也找到了火星上

曾經有過液態水的地質學證據。然而,就在四年前,“火星全球勘

察家”號所拍攝的照片卻令所有火星研究人員為之大吃一驚:它所

拍攝到的這些溝渠從外形來看形成的時間相對很晚,最多只有數百

萬年的歷史。依據這些照片科學家們當時就提出假設:火星表面的

液態水是周期性出現的,而且它可能是從火星地下水庫中蒸發出來

的,更有甚者,這些嶄新的溝渠還經常顯現於火星表面比較寒冷的

地方。

如今,辛布羅特與他的同事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假設:這些較新的

溝渠絕不是水流沖刷的痕跡,而是干燥的粉狀物質流動所形成的,

如流沙。然而在此之前流沙形成火星地貌的假設從來沒有人認真地

對待過,因為沙子在通常情況下很快就會沉積下來,所以人們認為

它流動的距離不可能太長。但是辛布羅特認為,其實在微重力條件

下沙子也能夠流動很遠的距離,況且,稀薄的火星大氣也不會對流

沙產生足夠的阻力。

為了驗證自己的設想,辛布羅特與其同事還專門做了一項實驗,那

就是觀察直徑在4至90微米之間的空心陶制砂粒在坍塌時的流動情

況。結果發現,這些重量輕微的粒料在移動時很不容易沉積下來。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火星上的沙粒也正是這樣移動的。實驗室微

型坍塌實驗也正好驗證了火星表面非常典型的地貌細節:如狹窄的

溝壑與修長的山丘相互并列組成的梳刺般錯落有致的山脈。

(編譯/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