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的“終極突圍” 科學家尋找類地行星

資料來源:千龍網

2004年6月4日

"很遠很遠的地方,居住著一些奇異的生靈",在弗蘭克﹒鮑姆的小

說《綠野仙蹤》里,奧茲國是個神秘的地方。從1960年4月8日凌晨

4點起,一位年輕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里克開始了他尋找地外文

明的"奧茲瑪計划",而奧茲瑪就是奧茲國的公主。 


外星人在哪里,他們長的和我們是否一樣?這個問題放在10000年

前的話,會是"山的那邊是什么"。或許這個問題太過普通,人類或

許從擁有意識、擁有思想開始,就擁有了探索,而這探索,卻常常

不那么浪漫,還往往是殘酷和血腥的。 

2004年5月,人類探索太空的"大哥"美國航空航天局,在探索了火

星之后,宣布了他們的另一個浪漫想法--龐大的尋找類地行星計划

,在未來10年內計划發射兩個價值几十億美元的類地行星搜索器,

并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研制和發射自由飛行干涉儀,尋找太陽系外類

地行星的存在。 


尋找類地行星

人類從几千年前起,就開始了拓展疆土的努力。《山海經》稱:"

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與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

豎亥步南極北盡于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中國人

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有組織的地理測繪和國土資

源普查工作,堪稱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從漢代起,中國人的眼光開始瞄准海洋。到了唐、宋以后隨著中國

造船技朮的高度發展,中國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經常往來

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5世紀初,鄭和在不到30年間7次下西

洋。對于鄭和下西洋,李約瑟博士這樣評價:時間最早,規模最大

,造船技朮航海技朮最先進,海上力量最強,超越了當時世界海軍

總軍力。然而,最后的地理大發現,卻是由歐洲人完成的。 

15世紀末,由西班牙及葡萄牙發起并完成的地理大發現,將世界版

圖大幅擴展。隨即,"陸權帝國"步入衰亡,"海權殖民帝國"崛起,

地球從此成為一個整體。 

上世紀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開始瞄准太陽系外的行星。從19

95年2月開始,"鳳凰計划"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帕克斯6

4米射電望遠鏡,觀測200光年以內約1000顆鄰近的類日恆星,但至

今找到的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几乎全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

而不是由岩石和礦物組成的類地球行星。 

2003年12月,英國科學家宣布,在離地球25光年遠的恆星"織女星"

(Vega)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難,就是行星本身不發光,反射的信號

極其微弱,恆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圍的行星亮100萬100億倍,必須屏

蔽掉恆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征。美國航空航天局准備多方面

解決這個問題。 


野心勃勃的設想

噴氣推進實驗室類地行星搜索器(TPF)項目科學家查爾斯﹒貝克

曼2004年4月28日稱,美國航空航天局預計在2014年發射一台小型

日晷儀,用遮擋恆星光亮的方法來突出行星。到2019年,美國將和

歐洲空間局合作,發射自由飛行的干涉儀。這將是一對嚴格遵守相

距一個足球場距離的兩台天體望遠鏡,利用零信號干涉測量法,將

兩個天體望遠鏡的信號進行綜合,信號峰值與信號波谷相疊加,把

明亮的恆星從圖象上去除,而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所反射的光可以

不同的路徑通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在圖象上留下痕跡。 

就目前觀測,太陽系附近3顆恆星,繪架座b星(Beta Pictoris)、天

苑四(Epsilon Eridani)和織女星(Vega)都有可能擁有類地行星

的另一個太陽系。 

自由飛行的干涉儀、即將發射的斯皮澤太空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

太空望遠鏡,以及開普勒計划中的行星探測太空望遠鏡,將可以對

上千顆遙遠的恆星進行掃描,并在臨近太陽系的几個恆星周圍發現

僅比地球大几倍的行星。不過這還不夠。 

所有這些儀器,都是為類地行星搜索器(TPF)所做的准備,計划

中于2014年發射的TPF-C和2018年發射的TPF-I兩個類地行星搜索器

,兩者的結合將可以把目前哈勃望遠鏡所達到的分辨率提高100倍

,通過紅外和可見光波長范圍內的聯合觀測,將具有發現類地行星

并探測行星大氣中化學成分的能力。如果TPF可以發現類地行星中

的生命跡象,美國航空空航天局將在2020年以后申請更強勁的望遠

鏡,以確認和拍攝行星的生命特征。 


有沒有小綠人 

在那遙遠的地方,我們能找到什么?科羅拉多大學天體生物研究室

首席科學家布魯斯﹒雅克斯基告訴《  望東方周刊》,要尋找一個

可以支持類似地球生命類地行星,液態水或其他形式的液體是基本

的條件,像碳、氫、氧、氮、硫、磷、鈣、鐵等物質,在任何有地

質活動的行星上都很容易找到。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化學不平衡,這

種不平衡的存在,以及不斷恢復平衡的努力提供了新陳代謝必須的

能量。 

有的科學家稱,地球生物以碳為基礎,而以碳的同族元素硅為基礎

的生命形式同樣有存在的可能。"鳳凰計划"資深科學家塞斯﹒肖斯

塔克認為,從硅的外層電子結構上看,確實具備了碳所特有的4個

自由電子,但是硅的原子量大,硅-氧共價鍵比較脆弱,無法像碳

一樣聯合有機大分子,從而無法作為生命的基礎。他說,生命是由

組織、功能以及精確的復制所構成的,其核心是信息的傳遞,也不

能排除它根據電子的行為,形成其他形式化學機制的可能。 

那么外星人會不會像電影里的一樣,長著綠色的皮膚、靠光合作用

生存呢,塞斯說,利用皮膚的光合作用,外星人對能量的利用率只

達到8%即使是天天暴晒在陽光下,也不能滿足自身能量的需要,

一天所需要的能量需要3周的時間來儲備。因此,外星人不可能靠

光合作用生存,還是通過食用綠色植物來獲得能量更為直接有效。 


終極突圍 

美國航空航天局天體生物學會委員卡羅爾﹒克里蘭對《  望東方周

刊》說,與類地行星探索計划相比,哥倫布的目的是既有探索,又

有經濟成分。哥倫布本人希望發現新大陸,而資助他冒險的西班牙

王室則希望發現一條通往亞洲的便捷貿易道路。從探索意義上來看

,類地行星探索計划與哥倫布是一致的,但即便有驚人的發現,距

離我們都還是相當遙遠的,要經過几百上千年的飛行才能達到那里

,人類現有技朮還不可能對那里進行資源開發和殖民,所以,現在

的探索還不足以解決地球的擁擠和資源的枯竭。她認為,即便是開

發火星給地球人居住,也只能建立自給自足的小型基地,要徹底讓

火星適合人類居住,不僅要花光地球上所有國家政府的預算,而且

要用几千年。 

北京大學科學史研究所任元彪教授認為,移民其他行星,目前還只

是邏輯上的可能,現實的可能尚不存在,人類最現實的目標,還是

盡量延長在地球上的生存時間。 

"哥倫布的發現,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地球,布魯諾的勇氣,給了

我們一個完整的太陽系,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改善地球上的生存

環境。"任元彪說。 

"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土壤退化、飲用水匱乏,地球在人類活

動的影響下,處于生態和環境崩潰的邊緣,"卡羅爾說,"也許到本

世紀末,許多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就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如果各國

政府不能采取行動,人類的前景將是暗淡的。" 

珍惜地球,同時尋找移居其他行星的終極突圍方式,是人類迄今為

止惟一可行的辦法。 

編輯: 陳騫 來源:   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