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珮研究發現 宇宙暗物質 成團散布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04年8月5日

記者李名揚/南投縣報導 

目前最流行的宇宙起源是「大爆炸」學說,但在大爆炸之後,星球

、人類如何產生?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天文系教授馬中珮表示,大

爆炸之後宇宙不平坦,才讓物質聚集形成恆星;恆星核融合造出碳

、氧、氮、鐵等較重元素,爆炸後釋放到太空,重新聚集才產生地

球、人類。

馬中珮昨天在第七屆吳健雄科學營以「宇宙的黑暗面」為題發表演

講,她指出,科學家認為大爆炸發生在137億年前,當時能量非常

高,之後宇宙不斷膨脹、冷卻。1929年哈伯發現「紅位移」,就是

遠方傳來的光波波長不斷被拉長,顯示宇宙在膨脹,其他星系遠離

地球。

馬中珮表示,宇宙質量分布不均勻,質量密度高的區域,重力較強

,會吸引更多物質接近組成星球,其他區域物質被吸走,成為太空

。

大爆炸產生的元素只有最輕的氫、氦、鋰三種,恆星是由大約四分

之三氫和四分之一氦組成,氫核融合成氦而發光、發熱;馬中珮指

出,早期恆星氫氣用完「死亡」之前,劇烈核融合造出其他較重元

素,某些恆星死亡後會爆炸,就將這些較重元素釋放到太空。

馬中珮說,這些較重元素受到別處重力吸引而聚集形成星球時,新

星球中就會有這些元素,例如地球主要成分鐵、矽,人體成分碳、

氧、氮,都是早期恆星死亡後遺留的塵埃。

宇宙中這些已知物質其實只占4%,馬中珮表示,超出人類知識範

圍的暗物質占了23%,暗能量占73%。暗物質不跟電磁波作用,所

以看不到,但可從觀測空間彎曲等方式間接證明。

有人認為微中子就是全部暗物質,馬中珮最近研究發現,微中子只

占暗物質一半以下,她成功算出微中子質量最多只有電子的十萬分

之一,全宇宙微中子加起來,最多只占宇宙10%;她用超級電腦模

擬計算出暗物質在宇宙中運動軌跡,並發現暗物質在宇宙中並非均

勻分布,而是成團出現,各種大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