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金羊網
2005年7月9日
權威專家釋疑:組成“太歲”的不止一種物質 文/本報記者 區健妍 眼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正對一個來自內蒙古的不明“ 怪物”進行身份鑒定——— 2004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民張永平在推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 貌似石頭狀的“怪物”,它既沒鼻子也沒眼睛,摸上去感覺像團肉 ;它不會因高溫而腐爛,也不會因低溫而僵硬;它一天天不斷長大 ,身上的“傷口”也可自動愈合。更奇怪的是,有人喝了浸泡過它 的水后,困擾了多年的頭痛病竟然消失了。人們開始對這個“怪物 ”進行各種揣測,有人說它就是傳說中的“太歲”;有人說它是《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肉靈芝”…… 一年后的今天,內蒙古方面將這個疑似“太歲”的切片樣本郵寄到 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該院的施蘇華教授等專家將通過先進的遺 傳系統分類技術給其驗明正身。 這個“怪物”究竟是不是“太歲”?“太歲”究竟為何物?記者特 地走訪了中山大學、中科院廣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權威專家。 本報早在2000年就已經開始關注“太歲”,當時一些專家的看法到 現在仍是“太歲”研究的主流聲音。 •背景鏈接 《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對太歲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 “肉芫”,“視肉”等。晉代著名學者郭璞注釋《山海經》時,對 “視肉”作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明代李時珍 在《本草綱目》中稱其為“本經上品”,具有“久食,輕身不老, 延年神仙”的特點。 另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它和歲星(木星)運 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歲到了哪個區域,相應的就在哪個方 位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它就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動土就 會驚動太歲。這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會有災禍”的由來。 正在為“太歲”驗DNA 極有科研價值,可能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有幫助 幾經周折,記者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實驗室里拜訪了 負責這次樣本分析研究的施蘇華教授。盡管施教授稱在鑒定結果沒 有出來之前不願就此過多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她還是透露了一些關 于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 施教授說,目前可以初步肯定這個“怪物”就是“太歲”。而中大 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室對“太歲”身份的鑒定工作,只是眾多紛繁的 “太歲”研究工作中一個小小的環節。她和她的研究生目前正利用 一些先進的手段對這個樣品的分子系統、分類定位等方面進行實驗 研究。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一些基本的參數去找出該物質的DNA序 列,然后根據基因分析的結果,看看它屬哪類物質,或者與哪類物 質比較接近。 記者在現場看到,“太歲”樣本的切片已成了實驗室里最重要的研 究對象,此刻它在先進的實驗儀器中接受著各種數據分析。“太歲 ”切片樣本從內蒙送至廣州研究已有幾個月了,但讓施教授出乎意 料的是,“這個東西遠比她想象的要復雜”。她說:“從目前的研 究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組成‘太歲’的物質不止一種。”而具 體是何物質組成,施教授則未予透露。她說,“謎底”必須在所有 實驗完成后才能出報告。 不過施教授也表示,關于“太歲”的研究從科學上來講,的確是非 常有意思、有意義的。因為據說“太歲”能自己生長,而且繁殖能 力和修復能力很強,因此關于其生物能量來源等問題就很有科研價 值。如果這些難題能一一破譯,說不定將來會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 有極大的幫助。 基本肯定是黏菌群復合體,有專家大膽推測 可能是一切動物的祖先 本報記者隨后又聯系到中科院廣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輝研究員。 對于這次內蒙古又發現疑似“太歲”的物體,李泰輝研究員的第一 反應是“并不奇怪”。他說,從古到今有關發現“太歲”的消息就 不斷傳出。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就 先后有報道。李泰輝說,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都一直對“太歲 ”大感興趣,上世紀90年代初,他和北京、吉林、陝西等地的科學 家已紛紛展開對“太歲”的研究。 說法一: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 而且品種各异。結合“太歲”的個體帶有一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 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就 是一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 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 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 ,含有蛋白質約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當時受科研 儀器的限制,沒有對這些菌體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 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后放在顯微鏡下 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并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曾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 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而放 于火上燒,能聞到嗆鼻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 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肉”不是黏 菌群復合體。 有專家還認為,“太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 是“人類和一切動物的祖先”。但李泰輝研究員和施蘇華教授都表 示,雖然“太歲”為黏菌群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定,但關于“ 黏菌群復合體”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還不能清楚解釋“太歲” 為何種物種,惟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等研究,才能將“太歲”身上 的秘密一一揭開。 熱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謎 科學界對全球菌種研究只有5% 其實科學界對“太歲”的研究早已陸續開展,但為什么這么多年來 ,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對“太歲”的熱捧依然有增無減呢?專 家認為當中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因為民間對“太歲”的傳說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而且一些相 關的記載很懸乎,比如說,秦始皇曾認定“太歲”為長生不老的靈 藥,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計找尋。而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北 方民間,“太歲”是一種傳說中的凶神。俗語中就有“竟敢在太歲 頭上動土”、“犯太歲”等說法。因此,每當各地發現有疑似“太 歲”的生物后,人們就會异常關注,媒體爭相報道炒作。 其次,科學界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未能清楚解釋組成“太歲”的菌群 復合體究竟為何物。李泰輝說,全球的科學家對于菌類的研究還非 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內的真菌大約在150萬-200 萬種,科學界大約只對其中5%的菌類品種有研究,仍有過百萬以 上的菌類尚未能驗明正身。因此,專家毫不諱言說,即使這次中山 大學對該物質的分子系統有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依然還難以給這 個復雜的生物正式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