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基礎科學發展論壇
2006年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

來源:世界華人UFO聯合會張靖平提供

2006年6月30日

現代基礎科學發展論壇學術會議於2006年6月2日~4日在北京懷柔舉

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中國運載

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

院、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的26名專

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他們當中有物理學家、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家、

航空與航太學家、電子學家、計量學家、化學家等。兩院院士王越

教授出席並講了話。會議邀請了英國Merck Sharp & Dohme 

Research Lab. 研究員馬青平博士出席,並介紹了他的研究見解

與成果。本次會議由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承辦。會議的召集人及執行

主席為:黃志洵(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晉曦(北

京石油化工學院教授);楊新鐵(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在代表會議籌備組致開幕詞時,黃志洵說:“科學與技術是有區別

的。基礎科學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總結自然現象的規律,尋求新的

科學知識,是決定一個國家科學與經濟水平的根本。‘現代基礎科

學發展論壇’側重於科學思想的討論,企圖為科學家們構建一個自

由探討的平臺。我們的論壇,提倡並實行一種忠誠老實、自主創新

的科學精神”。然後,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院長郭文莉教授致歡迎詞

;她說,現在中國已經是一個製造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科學技術的

創新大國;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學院繼2002年在大興舉辦一次電

磁波波速問題的學術會議之後,又堅決支援舉辦了本次會議,就是

要在基礎科學的發展上盡棉薄之力。她祝會議取得成功。然後,原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兩院院士王越講話;他對本論壇創辦者們的精

神表示欽佩,指出基礎研究是艱難的,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要不計

失敗,要以懷疑、平權、實事求是的精神來研究基礎科學。至於發

表論文,有的突破性成果是多少年才出一篇,只追求數量沒有意義

。他還說,中國古代文明很是輝煌,在近代也有科學家作出了重大

貢獻,例如物理學家王淦昌,數學家陳景潤等。但總的講我們的基

礎科學落後了,欠了世界的債,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已制定中

、長期規劃,加強基礎研究。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2所研究員林金應邀作了題為“航太導航

測量機制的?示與時間空間的理論”的報告。他指出,狹義相對論

(SR)的兩個原理,對應兩種時間定義;相對性原理對應的是“

原時”,光速不變原理對應的是“座標時”;而Lorentz變換是兩

者之間的轉換因數。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是在約2×104km高

度上部署24~30個導航衛星,接收機同時收到4顆以上導航衛星信號

時即可實現定位導航。“時間同步”原理涉及對時間定義和單向電

磁信號速度(單向光速)的理解,與傳統的Einstein時間定義和雙

向光速不同。現代技術引入“導航電文”手段後,對時間定義和時

間同步技術就有了新的思考。實際上,兩個時間定義對應兩種距離

和速度定義,對應原時的速度可以超光速;或者說,從慣性導航的

原理講,速度可以超過3×105km/s。故超光速與SR並不矛盾。實際

上,用GPS測量機制可以測出超光速運動。而GPS測量機制的要點

,一是單程電磁信號傳遞,二是導航電文。

然後,馬青平研究員作了題為“狹義相對論的邏輯不自洽問題和新

伽利略時空觀”的特邀報告。他從微觀粒子壽命、長度收縮和時間

膨脹公式、動體質量公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出狹義相對論(SR)

存在邏輯不自洽問題;認為Galilei時空觀仍然正確。後者的動體質

量不隨速度改變,變化的是電磁場或引力場對動體的作用力。在這

個時空觀中雖然不能靠電磁力把物體加速到光速以上,但用其他方

法把物體加速到超光速卻是可能的。

第三個特邀報告是中國計量科學院研究員(現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

究所工作)沈乃澂所作,題為“基本物理常數研究的進展和光梳技

術”。他說,迄今已知的物理常數有175個,其中基本(基礎)性

常數20多個。近年來的趨勢是用基本物理常數作為基本計量單位的

基礎;目前,長度和電單位就是用基本物理常數來定義和複現的。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已經提上日程,例如有一個方案是通

過精測Planck常數建立千克定義。……沈乃澂還介紹了光梳技術(

發明人T.Hansch去年因此獲Nobel物理獎)的有關情況。

上述3個特邀報告是在6月2日下午完成的。6月3日,專家學者們宣

讀了11篇學術論文。它們是:單程光速測量原理及實驗方法(董晉

曦);外星文明探索與超光速研究(黃志洵);關於狹義相對論的

修正和建立新引力理論的方案(原美國Alabama大學教授張操);

電磁場理論理性重構的邏輯分析與“彎曲時空”物質基礎探析(上

海交通大學教授楊本洛);異常物理現象與撓場理論(北京航空航

太大學教授江興流);量子力學與超光速運動(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曹盛林);電荷運動的自遮罩效應;狹義相對論的隱含假設與極限

速率(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劉顯鋼);關於超光速粒子的加速器測

量(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楊新鐵);左手材料及其微波應用(中國科

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芳、李超);暗能量、真空和乙太(首

都師範大學教授耿天明);THz技術及在毒品識別中的應用(首都

師範大學教授沈京玲)。這些報告論述了基礎科學的若干前沿及存

在問題;介紹了中國科學家的工作成果及經驗,在以上11個學術報

告中,多個報告包含有新的科學思想。例如,董晉曦提出了一種全

新的單程光速測量原理和實驗方法,為困擾科學界多年的一個重要

課題提供了解決的可能。又如,黃志洵在總結已有的超光速研究成

果並思考航太界對超光速研究的期望時提出,當前重要的是對中性

物質粒子(如中子、原子)設計並實施使其運動速度超越光速的實

驗。另外,中年科學家劉顯鋼分析處理了電子的運動,發現了“自

遮罩效應”;認定電子運動時質量未變;進而提出狹義相對論不能

描述和處理光速(及超光速)時的現象。青年專家李超詳細報告了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近年來在左手材料(LHM)方面的大量

研究工作;等等。其他的報告也較出色,不能一一備述。它們受到

了熱烈歡迎,同時也引起了爭論。

6月4日進行了座談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收穫很大、受益良多。同時

也認為,提倡創新決不意味著對科學大廈中已有成果的全盤否定。

基礎科學的進步要靠繼承與發展前人成果的正確、合理部分,而加

強實驗研究是實現創新的重要一環,制定新的實驗方案、發展現有

理論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次會議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電磁

場理論與電動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學、航太學、光速與

超光速問題、物理學某些前沿科學技術),具有廣泛性的特點。但

也有一種意見認為,今後可以集中某些相對可能突破的題目,針對

幾個命題組織優秀的(甚至是突破性的)以便把論壇的活動推向新

高度。(京微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