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啟動了20億年前的天然核反應爐?

來源: 新華網

2007年3月14日

新華社貴陽3月13日電(記者周之江20億年前,十幾座天然核反

應爐神秘啟動,斷續運行,釋放能量。 

20億年前,什么原因啟動了那些位於非洲加蓬共和國奧克洛鈾礦區

內的天然核反應爐?外星人所為?史前文明的傑作?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接受新華

社記者採訪,從地球演化歷史的角度講述其真相。 


大量鈾-235不翼而飛 

1972年5月,法國某核燃料處理廠工人發現,部分採自奧克洛鈾

礦區的天然鈾礦石有損耗,大約200千克鈾-235不翼而飛,這

一數量足夠製造數枚原子彈。 

難道礦區出售的是已經使用過的鈾礦石?該核燃料處理廠派人專程前

往奧克洛鈾礦區,考察結果令人驚奇:奧克洛鈾礦床的形成年齡為2

0億年,分佈在6個區域,鈾礦石量大約為500噸,鈾礦石中鈾的

同位素組成均發現異常。 

一般來說,鈾礦石含有三種鈾同位素,其中,鈾-238含量最豐,

鈾-234含量最少,可用於維持核鏈式反應的鈾-235居中。奇

怪的是,在地球甚至在月球、火星的隕石中,鈾-235的原子數量

在鈾元素總量中佔據的比例均為0.72%。奧克洛鈾礦中的鈾-23

5的豐度遠遠達不到正常值0.72%,而為0.71%-0.3%,表

明鈾-235曾經有過特殊消耗。 

差異雖微小,卻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研究人員在奧克

洛鈾礦區的進一步調查證實,此處多個區域存在古老的核反應爐,據

測算其自持核裂變反應在距今20億年以前。 

消息傳出,遠在中國的歐陽自遠馬上聯想到自己於1963年完成的

科學專著《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 


40多年前一項科學預測 

71歲的歐陽院士被近期的一篇文章勾起回想,"2006年底,一本

雜誌發表了揭秘非洲20億年前天然核反應爐的文章,再度引發了眾

多科普雜誌和網站的熱烈討論。儘管事隔多年,事實仍然含混不清,

公眾難以理解,我覺得有必要對此事加以科學的解釋"。 

1960年,在中國科學院就讀研究生的歐陽自遠跟隨地質學家、地

球化學家侯德封先生研究核子地質。 
歐陽院士說:"當時,我曾建議侯德封院士轉移方向,研究地球物質

中各類核過程產生的能量對地球46億年演化過程的制約,他熱情支

援並鼓勵我說,地球演化的能源是解決地球演化的鑰匙和關鍵。" 

1963年,歐陽自遠完成了《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書稿。

書中預言了地球在距今18億年以前,有可能形成天然核反應爐,時

代越古老,形成天然核反應爐的可能性越大。 

"事實上,1972年奧克洛天然核反應爐的發現,恰好證明瞭書稿

中的預言成立。"歐陽院士說。 

略顯遺憾的是,《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一書涉及到核物理學

、天文學、地質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等諸多學科,需要各領域

專家審查。等到審查順利透過,因政治上的風波,拖延至1974年

才得以正式出版。 

該書前言特意說明:"近十年來,這方面的研究進展極其迅速,特別

是關於核轉變能是地球演化的主要能源;地球物質中普遍發育著自發

裂變、誘發裂變以及18億年前自然界存在有鏈式反應的可能……對

本文提供了有益的資料與資料。" 


地球演化的必然現象 

何以20億年前地球上能出現天然核反應爐,此後卻難以再次形成?

又何以迄今為止,只有奧克洛天然核反應爐一處"神秘遺址"被發現? 

歐陽院士認為,形成天然核反應爐,有其必備的條件,"並非所有的鈾

礦都有此機遇"。用鈾作核燃料的熱中子堆,使用的核燃料是鈾-23

5,而核反應爐運行的基本要求是要實現鈾-235的中子誘發裂變

的鏈式反應。 

扳著指頭,歐陽院士娓娓將形成天然核反應爐的三個條件一一道來: 

先來看第一個條件,天然鈾礦層中的鈾-235豐度能否達到發生鏈

式反應的標準。鈾-235的半衰期為7億年,表明在經歷7億年之

後,其原子數只剩下一半。倒推回去,7億年前,鈾-235的原子

數是現在的2倍,14億年前是現在的4倍,21億年前是現在的8

倍……這也就是說,現今鈾-235的原子數豐度為0.72%,那么

,18億年前其豐度可以達到3%,相當於現今核反應爐的濃縮鈾核

燃料。"因此,時代越遠古,鈾-235的豐度越大,是極高濃縮的

核燃料"。 

第二個條件,自然界和鈾礦層中是否具備維持鏈式反應的天然中子源

及幔化劑。地球表面的中子流中主要是重核衰變所產生的α粒子與輕

元素的反應產生的中子。在全部的天然中子流中,還有"大約30%

是由於鈾-238自發裂變而產生的中子"。而在較理想狀態下,也

即是鈾礦石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重水,就可能產生鈾-235的裂變

鏈式反應,臨界年齡為12億或18億年。 

最後一個條件,天然鈾礦層的厚度影響中子的逃逸和熱中子的利用係

數。研究表明,天然鈾礦層中鈾-235誘發裂變中子穿越的平均距

離為0.67米,"天然中子經重水幔化後,只要鈾礦層足夠厚,完全

能被捕捉並因此誘發裂變鏈式反應並釋放能量"。 

 "1975年,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公佈了奧克洛反應堆的主要科學證

據,證明上述條件全部具備。"歐陽院士說,"總之,奧克洛天然核反

應爐能夠長期斷續運行,主要原因是20億年前奧克洛鈾礦層中鈾

元素的鈾-235豐度大於3%,達到了反應堆濃縮核燃料的要求;

鈾礦層足夠厚,裂隙中含地下水,是較理想的中子幔化劑,使天然

核反應爐得以啟動並能斷續運行。" 

在歐陽院士看來,天然核反應爐的形成並運行,是地球演化歷史中必

然而又正常的自然現象,只能在距今約18億年前才有可能出現,距

今18-46億年前,應該有更多的天然核反應爐形成。"只不過地

球遠古時代的記錄絕大多數被後期的地質作用所破壞、剝蝕或掩埋,

目前只發現了這一個而已。"(新華社專稿) 

(責任編輯: 李春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