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外星:人類不沉的方舟之旅

來源:香港新浪網

2007年4月27日

本報評論員 宋金波

盡管還是“疑似”,盡管一個裹著水的冰球,這樣的新家如何“裝修

”還是個問題,但是,當“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可能

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全世界似乎都發出了一聲驚嘆。

外星移民之旅已經開啟了嗎?當然不是。在地球生態圈中貌似跋扈的

人類現代科技,面對浩瀚無邊的宇宙,在一個基本的光年計量面前,

其實還無比渺小。在可預期的未來,光速仍可望而不可及,不可及到

讓人難以期望;以目前宇宙飛船的速度,到達這個“581c”的“宜居

星球”,要三十萬年——而三十萬年前的人類,還正茹毛飲血。

但顯然不能說,這不過是一些天性樂觀的多血質者,看多了《星球大

戰》的影迷,在憑著一知半解的幾個名詞,自得其樂地狂想。

深切的關注,遠行的夢想,絕不僅僅是人類開疆拓土的殖民衝動,更

是本能地要做一些什麼,聽到生命的回聲,以擺脫作為目前已知的唯

一智慧生命,人類在茫茫宇宙中,不可避免感受到的惶惑、孤獨,甚

至恐懼。

感謝史蒂芬·霍金,感謝這個在伽利略逝世後三百年降生的物理奇才,

有了他那本流行全球的《時間簡史》,蟲洞、孿生子悖論、N維空間

……變得親近可人。在此之前,真正的天文物理學確實只能在深奧的

公式和物理學家不可測的大腦中保存而不至失真。

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正如霍金在“人擇理論”中表述的,是因為如

果不是在這樣一個有水、大氣、岩石圈,適度的公轉和自轉還要恆星

有足夠的壽命以供生命進化的星球環境下,就不可能有人這樣的智慧

生命,可以觀察到這樣的宇宙這樣的星球然後問一聲“為什麼……”

通常,物理學家們對天外文明的存在都樂觀過甚,但對星際文明間的

通聯則普遍保守。也難怪,不說空間,在至少一百多億年的宇宙歷史

中,區區百萬年的人類史,幾千年的文明史(更別說正兒八經地把尋

找外星生命問題提到桌面上,不過百年),只是一忽一瞬,就像相隔

百里又前後數年的兩只蜉蝣,視力再好,又如何能去注意彼此的喜怒

哀樂以及互相的搜尋?也許,正如迢迢牽牛,皎皎河漢,“盈盈一水

間,脈脈不得語。”

為什麼我們要離開?“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

搖籃里……”——“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句話已經被無數

次重提。也許我們根本不必回答,因為,史蒂芬·霍金正准備以其被疾

病破壞得近于凋敝的身軀,到太空旅行。這個舉動,讓人想起了他名

字中的“鷹”;這個舉動,正如人類的象征——即便孱弱而無法在宇

宙間俯仰,但人類的每個夢想都在放飛希望。

一個問題是,如何能在向外太空蹣跚學步之際,保護好我們的搖籃,

讓這個藍色星球在人類的遠行的兄弟返鄉時安然無恙並生機勃勃?如

果那時的家園已因人類自身的愚昧、驕狂而成廢墟,情何以堪?

因此我們不妨把問題擱擱,收回視線。好在按常理那個紅矮星比太陽

的壽命要長很多,有足夠時間讓我們慢慢思量。何況我們眼前的世界

,還有那麼多的事情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