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工程師曝光秘史 飛碟是美蘇軍備競賽產物?

來源:多維新聞網

2007年5月14日

據俄羅斯《真理報》近日報道﹐“冷戰”時期﹐美蘇這兩個當時的超

級大國成功研制出飛碟。美國的飛碟多次入侵過蘇聯領空﹐而且仍然

活躍在世界各地﹐進行偵察活動。俄羅斯《真理報》決定將一名參與

過飛碟研發的俄羅斯工程師講給他們的故事公開﹐美蘇研制飛碟這一

鮮為人知的秘史由此曝光。

俄工程師稱﹐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不明飛行物就曾入侵過蘇

聯領空

這位俄羅斯工程師向媒體爆料稱﹐世界上第一代“飛碟”飛行范圍不

遠﹐若想派飛碟對蘇聯實施偵察﹐美國則必須派遣潛艇潛伏至蘇聯海

岸附近進行發射。在前蘇聯自己剛開始研制類似裝置之時﹐五角大樓

已在測試第三代飛碟。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不明飛行物就曾入侵過蘇聯領空。其中

幾次“造訪”尤其引起蘇聯方面的注意。1989年12月﹐西伯利亞城市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幾名警察就曾遭遇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據他們

講﹐“看到裝有彩色光的一些黑色裝置正在對通向當地一個鋁業加工

廠的輸電線進行試驗”。

這位披露飛碟研發內幕的工程師的其他熟人也曾目睹不明飛行物從葉

尼塞河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上空掠過。工程師本人還在1989年4月

26日親眼看到不明飛行物從眼前飛過﹐那是在蘇聯烏拉爾地區。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顯然由人類制造的奇怪飛行器究竟來自何方﹖

早在1911年﹐美國發明家沃特就在研發飛碟﹐20世紀40年代末期﹐第

一代飛碟在美國現身

實際上﹐人類試圖制造飛碟的努力由來已久。早在1911年﹐美國發明

家查恩斯•沃特就在美國嘗試著研發出一種外形似雨傘的不明飛行物

。這種雨傘形飛行物可謂現代飛碟的鼻祖﹐它看上去滑稽、古怪﹐當

然﹐查恩斯•沃特不可能僅為了娛樂大眾﹐花費巨資制造這種東西。


與傳統飛機飛行原理相比﹐飛碟的飛行原理是通過快速的振蕩下方的

空氣產生升力﹐進而推動機身升空。在“雨傘機”制造過程中﹐工程

師們意識到﹐它可能會提供更高的升力。當時﹐科學家尚未開發出掌

握全部振動力量和超音波頻率的技術﹐飛碟的研發也就慢慢淡出公眾

的視野。

但是飛碟的研發卻一直在秘密地進行。“二戰”後﹐由查恩斯•沃特

創建的飛機制造公司與美國海軍部合作﹐研制出“Skimmer”飛碟。

當時人們對它並不看好﹐僅把它當做螺旋槳驅動飛機的一個變種。但

並不排除查恩斯•沃特當時制造這種飛行器﹐以專門對動電發動機的

空氣動力學升力進行測試的可能性。

20世紀40年代末期﹐第一代飛碟在美國現身﹐它們的外形酷似電話擴

音器。但有關這種奇異飛行器的一些事實至今仍是個謎。

與火箭一樣﹐第一代飛碟必須向下方空氣噴射物質﹐否則不能獲得驅

動其升空的升力。這還必須是環形旋轉。而在上升過程中﹐飛碟則必

須以極高地頻率﹐通過振蕩膜不斷地制造出振蕩旋渦﹐如此一來﹐由

于電磁脈沖裝置過于沉重﹐飛行距離十分有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成功研制出自己的飛碟﹐而在當時﹐美國的

第三代飛碟已經面世

“冷戰”期間﹐美國向蘇聯派遣的飛碟都是由靠近蘇聯海岸的潛艇發

射的﹐其結果就是引發了有關不明飛行物從海中升空的目擊報告。

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新一代飛碟不再使用電磁場用以使驅動膜產

生振動。這種飛行器的機體由壓電陶瓷材料制成﹐借助于壓電效應(

即某些介質在力的作用下產生形變時﹐在介質表面出現異種電荷的現

象)﹐振動便自然而然產生了。採用壓電陶瓷材料的第二代飛碟﹐已

不再是碟子形狀﹐而是變成了球形、橢圓形或其他三維形狀。

(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