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大騙局﹖ 阿波羅登月到底是真是假

來源:多維新聞網

2007年11月3日

NASA前僱員揭露:宇航員曾在月球發現人類遺跡“阿波羅”11號登月

行動6大危機內幕首次曝光

“嫦娥奔月”再次使載人探月成為了各大媒體的焦點﹐英國《新科學

家》雜志網站10月25日推出了“人類探月”的特別報道﹐對迄今為止

登月過程中的幾個有趣問題進行了一次匯總。這些問題中﹐最能抓人

眼球的當屬“人類是否曾經登上過月球”。


“20世紀最大騙局”﹖

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在全世界的關注下開始了月球

之旅。美國東部時間7月20日下午4點18分﹐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

特朗踏出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那句“個人的一小步﹐人類

的一大步”隨之傳遍世界。但幾十年來﹐質疑美國宇航局造假的聲音

一直也沒停息﹐甚至形成了一個“反阿波羅陣營”。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載了俄羅斯研究人員

亞歷山大•戈爾多夫發表的題為《本世紀最大的偽造》的文章﹐對美

國“阿波羅”登月拍攝的登月照片和錄像提出質疑。許多媒體紛紛轉

載了這篇文章﹐關于阿波羅登月真偽的討論頓時熱火起來。

戈爾多夫列舉了幾個“言之鑿鑿”的造假證據。他認為﹐所謂美國宇

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錄像﹐都是在好萊塢攝影棚中制造的

。其理由如下﹕

1.錄像資料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條旗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根本不

可能有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

2.照片中宇航員身旁出現形狀不規則、只有在多個光源下才可能出現

的陰影﹐這在只有一個單光源──太陽的月球是不可能出現的﹔

3.從錄像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

上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小得多﹐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于人在

地面上跨躍5至6米﹔

4.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

速度也同地球上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

6倍。

戈爾多夫認為﹐美國宇航員當時只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術原因

並未踏上月球。由于美國急于在和蘇聯的太空競賽中贏得先機﹐因而

偽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錄像資料片﹐蒙蔽了世人幾十年。戈爾多

夫並沒有提供新的證據﹐但這篇文章讓很多人對“阿波羅登月”的真

實性產生了懷疑。

這麼大的登月工程竟然也可能造假﹖許多科學家聽到這一說法後立即

站出來反對。美國宇航局發言人當即指責戈爾多夫是“試圖愚弄大眾

”﹐其官方網站也專門在首頁推出了“阿波羅登月”的特別版塊。美

國阿姆斯特朗航天航空博物館工作人員、教育學專家安德烈婭•沃對

戈爾多夫的論據進行了一一反駁﹐他表示旗子飄起來是因為在插旗時

旗杆在宇航員手的觸動下產生了彈性運動﹐而不規則陰影則是由月球

上不規則的地勢引起的。同時認為登月是真的支持者也與“造假論”

展開了爭鋒﹕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不僅“阿波羅”計劃全體參

與者的人格將受損﹐而讓參與登月工作的幾萬人守著謊言過幾十年﹐

實非易事。目前來說﹐支持論者陣營仍然佔據優勢﹐但爭論仍將持續

下去。


不毛之地是聚寶盆

撇開“騙局論”不說﹐“阿波羅”登月的確是人類航天史上一項壯舉

。從1961年美國宇航局宣布載人登月計劃開始﹐美國在十多年時間裡

共投入了265億美元﹐終于完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遠的征程。但也有

人對此壯舉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月球只是一個沒有足夠厚大氣層保護

的“野孩子”﹐往這個只有環形山和隕石坑的小衛星上砸那麼多錢意

義不大。

的確﹐月球不是金銀島﹐上面沒有遍布黃金、白銀﹐但卻有一種能維

持人類長期能源供應的寶貴資源──氦-3。氦-3是氦元素的一種同位

素﹐只含一個中子﹐又被稱為“費米子”﹐是一種可長期使用、清潔

、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燃料。氦-3是在太陽內部核聚變過程中大量產

生的﹐地球上的氦-3總量僅有10噸左右﹐可謂奇缺。但科學家分析發

現月球保存著大約5億噸氦-3﹐如果供人類作為核聚變燃料使用﹐提

供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萬年。另外月球還富有鐵、鋁、稀土金屬等

重要礦產資源﹐可說是一個巨型聚寶盆。


登月難關有三個

作為地球惟一的一顆衛星﹐千百年來那盞高懸的明月激發了人類無窮

的想象。好奇心是人類探索問題的原始動力﹐人類登月的執著自此起

便一發而不可收﹐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曾經有多位勇士為此獻身。進

入20世紀後﹐在航空航天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人類終于擁有了進軍月

球的資本。

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在其所著小說《環繞月球》(1870

年出版)中﹐設計了一種獨特的登月方法──用大炮將人打到月球上

去。但真正的登月可不是科學幻想﹐它是一項涉及面極廣的浩大工程

。

仍以美國“阿波羅”飛船為例﹐“阿波羅計劃”在啟動之初主要面臨

3頭“攔路虎”──運載能力足夠強大的火箭﹐能把重達100噸的登月

艙送到近月軌道﹔電子、生命支持設備十分完備的指令─服務艙(CSM

)﹔以及能夠“找到回家的路”的登月艙(LM)。各個系統都要考慮多種

突發情況﹐做到萬無一失。其中登月艙這一關最難﹐當年美國數千名

頂級工程師經過數年研究﹐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才獲得成功﹐其難度可

見一斑。另外軌道設計、著陸點選擇、返地途中的精確減速都來不得

半點差錯﹐稍一疏忽﹐就會讓登月的宇航員有去無回。21世紀的人類

登月活動基本上是以當年的登月過程為藍本﹐雖然計算機技術、新材

料技術會使科研人員如虎添翼﹐但登月的這三頭最主要的“攔路虎”

還是必須降服。


登月只能“搭便車”﹖

目前大多數國家預想中的載人登月計劃﹐仍採用的是“阿波羅”宇宙

飛船“搭便車”的形式──即先由大推力火箭將載人飛船(由指令─服

務艙、登月艙組成)送過月─地引力平衡點﹐登月艙與母船分離後先完

成登月任務﹐然後將宇航員送回指令艙﹐最後返回地球大氣層。宇航

員在這個過程中﹐要經過數次復雜的“轉車”過程。這樣一來便有人

會問﹐何不採用“直達式”的航天飛機呢﹖這樣省去了諸多麻煩﹐不

是一舉多得嗎﹖

航天飛機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裡的卡門線)而

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地球

與近地軌道間來往穿梭﹐目前其動力系統不足以支持到達月球。載人

宇宙飛船與航天飛機在外型上最大的不同﹐當然就是前者無“翅膀”

﹐後者有“翅膀”﹐其主要作用是在返地途中給航天飛機提供更大的

制動力。由于“翅膀”在與空氣磨擦中會產生大量熱量﹐航天飛機的

外殼必須採用獨特的熱學設計﹐“折翅”的載人飛船反而比航天飛機

更安全。在設計上﹐載人飛船的主體為復合材料﹐而非航天飛機所用

的金屬材料﹐這就使它在重量、動力系統方面更佔優勢。

綜合看來﹐航天飛機雖然方便﹐但技術復雜、維護成本非常高﹐而且

反復使用以後的安全風險性也隨之提高。而載人飛船技術相對簡單﹐

花錢少風險小﹐並且適合長期停靠在空間站上作為救生艇使用。資格

更老的載人飛船仍然有其優勢﹐“搭便車”到月球並非下策。

(特約撰稿 池晴佳)(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