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時報
2008年3月28日
韓國棟/台北報導 揭開宇宙之謎有望!台灣大學高能物理團隊進行「宇宙反物質為何消 失」實驗研究,最近有重大突破和發現,實驗成果刊載於國際著名的 《自然》(Nature)期刊。研究團隊昨召開成果發表會稱,這項實驗 結果可能提供線索,解開宇宙反物質消失之謎。 科學界都認為,如果現存的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創始之初會產生等 量的「物質」與「反物質」。物質與反物質相遇必然湮滅成光,我們 生存的宇宙就會消失。但奇妙的是,「反物質不見了!」放眼望去, 只見物質存在,因此我們得以存活、當今的世界得以存在。但對於高 能物理學界而言,最大的夢想就是解開「反物質哪裡去了」這個謎。 目前科學家一般認為,反物質消失,是物質與反物質的基本性質有些 許不同,此即物理學家所說的「電荷宇稱破壞」。 台大高能團隊與日本KEK合作,在「電荷宇稱破壞」基礎上,利用 KEK「B介子工廠」進行實驗。參與這個研究團隊的台大物理系教 授張寶棣說,B介子實驗是指利用大型能量對撞機,以不同能量的正 負電子束對撞,產生B介子和反B介子。結果發現,帶電B介子與中 性B介子在衰變過程中,介子數目變化出現差異,與過去理解的情形 不同。 研究團隊解釋,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我們所不知的「新物理」導致, 這個實驗結果有可能提供線索,解開宇宙反物質消失之謎。 張寶棣表示,《自然》發表的論文以生物及天文類論文為主,物理學 幾乎不會發表在這個期刊上。但本期《自然》期刊不但選出台大高能 物理團隊的文章,還邀請史丹福大學知名理論學家Michael Peskin撰 寫專文評論。研究團對說,這是B介子工廠十多年來,首篇發表在《 自然》上的實驗成果,顯示我國高能物理研究已邁向頂尖的國際水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