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外星:夢想還是宿命?

來源:南方報業網

2008年5月28日

“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再次觸動人類走出地球的心弦

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沒有任何理

由,但是我相信,在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存在生命。””

人類也一直沒停止過這樣的遐想,因為每當仰望星空時,我們都會對

蒼茫宇宙產生好奇與孤獨感。在浩茫太空中,究竟竟有沒有同地球一

樣奇妙的星球,孕育著生命、智慧和愛?

眾多科幻作家用筆描繪出了人類世代幻想的情節,科學家也一直在琢

磨人類置身其中的太空,試圖探尋外星生命與類地地行星。美國“鳳

凰”號探測器在火星北極著陸後,人類移民外星的話題也再次成為人

們關注的焦點。人類除地球外第二個家園存在嗎?

“深邃、沉靜的大海之上,是一輪巨大的太陽──比在地球上看到的

大9倍,海浪輕輕地拍打沙灘……這些景象可能存在 於Gliese581c之

上。”

人類從幾千年前起,就開始了拓展疆土的努力。或許這是出 於動物

爭取更好生存的本能,也許這是生命在宇宙誕生時就已蟄伏的宿命。

拓展疆土:人類的天性

《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與西垂;又使豎亥步南極北盡

於北垂。”從漢代起,中國人的眼光轉向海洋。而歐洲人則最終完成

了地理大發現。

在美國人登上月球之後,人類開始了遠征火星的旅程。

1964年,美國發射“水手4號”,1965年成功掠過火星,並傳送回第

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1971年11月,蘇聯的“火星2號”軌道艙和著

陸艙到達火星。著陸艙墜毀在火星表面,軌道艙傳送回圖像和數據。

2001年,美國“奧德賽”探測器到達火星,主要任務是尋找水或冰。

2004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而今年“

鳳凰”號在火星北極成功著陸,搜尋目標直接指向火星生命。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又開始瞄准太陽系外行星。

未雨綢繆:尋找新家園

按照科學家的估算,地球生命所依賴的太陽在10億年後將不複存在。

隨著太陽的隕落,地球也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尋找地球外的太空家

園是人類的宿命所在。

移居外星球,是人類一個長久的夢想。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

說過,人類必須移民其他星球以擺脫滅亡命運。霍金認為,小行星撞

擊地球和核戰爭等威脅遲早會將我們消滅殆盡。但如果我們向太空擴

展並建立自給自足的聚居地,我們的未來應該是安全的。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格里芬也曾表示,從歷史來看,單獨一顆

行星上的物種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來的。“我們有確鑿的證據表明,

平均每3000萬年,地球物種就會遭遇大規模毀滅;有一天我們一定會

移民外星,但我不知道那一天會是什麼時候。”

也有研究認為,人類本身其實就是外來移民,宇宙的星轉斗移造就了

無窮變化,如10億年後人類的命運一樣,我們的祖先在移居地球之前

已經歷過類似的劫難。地球人來自金星、火星甚至外星系不僅僅出自

科幻作家的筆端,從各國民間傳說中也能找到“星際移民”的影子。

比如《春秋緯•元命苞》載:“日中有三足烏。”三足烏被認為是外

星飛行器。瑪雅神廟、金字塔以及復活島巨石像被認為是人類遠祖的

傑作。

移民外星:下一站哪裡

如果人類要移民外星,往哪裡移?20世紀初,曾有人認為火星和金星

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但NASA很快發現,環繞太陽的其他行星都不適

合我們生存。

美國天文學家瑪格麗特•特恩巴爾博士推斷在宇宙中有5個符合“最

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系”標準的星系:一是距離地球26光年的獵犬座

BetaCVn;二是距離地球42光年的HD10307;三是金屬元素含量約為

太陽一半的HD211415;四是天蠍座Sco18;五是飛馬座51。

以光年計的距離,怎麼過去?據《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美國空軍和

NASA目前正在秘密研究一種“超空間發動機”。如果研究成功,屆

時由地球前往火星只需3小時,由地球前往距離11光年的星球只需80

天。也有科學家預測,真正能製造出適合的宇宙飛船並啟程飛往目的

地星球的時間是26世紀,而預計抵達時間將是公元12500年。

新家園:第二個地球

改造火星,找到合適的類地行星或移植地球生態系統

美國“鳳凰”號探測器在火星北極著陸後,人類移民火星的話題再次

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顆目前並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紅星球在將來真

的能成為我們的第二家園嗎?除了火星,科學家仍在尋找適合人類直

接居住的類地行星,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可以在類地行星上移植地球

生態系統,經過生態改造,使其變成第二個地球。有科學家已經為移

民的細節提出了大膽設想,其中一條是:太空生活一夫一妻制最合適

。

1000年變火星為地球?

美國非營利性慈善組織“火星社會”創辦人羅伯特•朱布林博士說,

再過1000年,人類就可以在火星上製造出氧氣,將其改造成適合人類

生活的星球。他設想的步驟是這樣的:利用工廠產生溫室氣體,提高

火星表面溫度;釋放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密度合適的大氣;在火

星赤道溫度穩定在32華氏度時,火星上將出現液態水;種植植物,將

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科學家認為,朱布林的設想雖然粗略,但也不

是沒有實現的可能。

直接找個地球移過去?

歐洲航天局發射的COROT衛星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類地行星搜尋器,

可能在2010年前發現目標。美國宇航局第一個探索地外行星的探測器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預計將於2009年發射升空。

已經有天文學家利用“引力微透鏡”的新型探測技術,發現了一顆與

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科學家稱,利用“引力微透鏡”,找到第二個

地球只是時間問題。

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南歐天文台去年4月25日宣布,他們使用一台

位於智利安第斯山脈觀測站的望遠鏡,發現距地球20.5光年之外有一

顆“大號地球”。這顆被命名為“Gliese581c”的行星距離地球約190

萬億公里。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天文學家史蒂夫•馬朗笑稱:“我們現

在還沒法在人一生的時間里完成如此遙遠的旅途。”但深邃、沉靜的

大海之上,是一輪巨大的太陽──比在地球上看到的大9倍,海浪輕

輕地拍打沙灘……這些景象可能存在 於Gliese581c之上。

移植地球生態系統?

美俄等國已在空間站上培育了豌豆、小麥、玉米、稻谷、洋蔥、蘭花

等100多種植物,果蠅、蜘蛛、魚等動物在失重狀態下也可以生長、

繁育。如果這種技術能應用到未來星球上,人類的生存問題就容易解

決了。


但長期在失重狀態下生活,人類能否繁衍也是一個問題。一位法國科

學家發現,在失重狀態下,活細胞的重要結構不能正常成形。這就意

味著人類不能在接近失重狀態下長期生活和繁殖。不過有科學家表示

,人類在另一星球定居後,人種和身體結構也將隨環境發生變化,也

許繁衍的問題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完成。

本版文字: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