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08年11月8日
本報訊(記者 劉霞)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美國費 米國家實驗室(CDF)的科學家稱,其正反質子對撞機Tevatron 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群未曾謀面的“幽靈粒子”,科學家對此眾說紛 紜。 這些“幽靈粒子”是探測器中發現的一些多余的μ子,μ子是電子的“ 親屬”,比電子重。CDF的科學家根據所得到的數據解釋說,衰變數 量超過預期,因此產生了這些多余的μ子。 合作組的研究人員之一、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物理學家托馬索.多里 戈說:“我1992年來到CDF,從未曾見過如此奇怪的事。” 合作組發言人、佛羅里達大學物理學教授雅各布.康尼格斯伯格說: “幾個月來,合作組一直試圖解釋該現象,但最終還是決定公布數據 ,讓更多的人來參與解釋。”因此,10月29日,他們將論文張貼于 arXiv網站之上。 理論學家早認為可能會產生多余的μ子,可能性之一是,多余的μ子來 自一個更重的、仍未被發現的粒子的衰變,其可能與占宇宙85%%的 暗物質有關。另一想法來自弦理論,弦理論認為宇宙是10維的,在理 論上,更高維度的“膜”(branes)表面居住著奇异的、像弦一樣的 粒子,與我們3維空間的聯系并不密切,因此在數據中會出現一些模 糊的、但有跡可循的信息。 然而歐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的理論學家亞當.佛高斯基說,上述解釋 不一定站得住腳,同時,他警告科學家不要試圖勉強用數據來“迎合 ”粒子物理理論。 其他人懷疑,CDF的實驗實際上已經看到了一些新現象,多里戈提出 ,Tevatron對撞制造出來的粒子雨點常常很“臟”,并且很難理解, 盡管CDF合作組已經盡力消除實驗過程中數據的系統性差錯,該現象 可能仍然需要用某個未知的衰變鏈來解釋,或者該粒子可能是其他類 似μ子的粒子。 康尼格斯伯格說:“最終可能證明,這只不過是非常普通的粒子。” 他希望包括歐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CH)在內的 其他試驗,能夠重現這種“詭异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