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合新聞網
2008年12月15日
【南華傳播系/記者吳筱涵報導】 「喝豆漿最好不要喝已經加好糖的,等到要喝的時候再加糖最好,有 點燒焦味是最濃的,上面還有一層豆漿皮……」,南華大學通識中心 老師呂應鐘,將古代人的成就思想融合於現代的科技生活之中,與學 生一起探索古人千年不變的理論。 呂應鐘開設的《古籍科技思想》,不僅是一門課也是一本書。他從中 國經典的《搜神記》、《夢溪筆談》、《博物誌》中,萃取天文學、 力學、光學、工藝技術、聲學、生物學等八個主題,作為教學題材, 並將其應用在現在日常生活,達到從古觀今的成效。呂應鐘藉由與同 學分享這些中國經典,讓同學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頗高,也發明很 多東西,原理至今都還可以使用。 利用現代話語輕鬆詮釋原本令人感到乏味的古字,呂應鐘帶領學生思 考古文中探討的問題。資工系三年級范雅絜同學說:「一開始我對古 文沒興趣,但是老師把古文講的淺顯易懂,很快就進入狀況,而且舉 的例子都是生活週遭的事,容易應用於生活中,也了解古代科技到現 今的變化。」 藉由隨處可見的豆漿為例,他表示,真正純豆漿是要用純黃豆蒸熟後 ,再磨成豆漿,最後經壓榨過濾出黃豆渣。喝豆漿時最好不要喝已經 加好糖的,要喝時再加糖最好,有點燒焦味會更好,上面還要有一層 豆漿皮。現在市面上販售多種豆漿,但大家早已忽略古書中提到的真 正純豆漿。 從豆漿這個例子中,呂應鐘又引導學生進入另一層省思。他指出,由 於科技進步添加的化學物質變得更多,商家為了牟取更多利益降低成 本,添加有害的化學物品,像最近爆發的毒奶粉事件,讓多少家庭破 碎又讓多少無辜的幼童深受其害,人們一切都只為了「利」。 呂應鐘強調,當初開設這門課是希望讓同學了解,現代人往往認為目 前科技才是最發達的,其實中國古書裡蘊藏著很多道理,只是現代人 早已拋諸腦後。因此,他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從古代文章中挖掘可以探 討現代的議題,並以旁徵博引方式,從而啟發學生的求知慾。 就讀傳播系二年級鄭楓樺,談到老師的教學方式則笑著說:「老師很 有趣,都會說自己是外星人。還有,老師會從古文中說故事,讓同學 更明白,豐富的教學題材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從課堂中發現,大部 分的學生反應熱烈,呂應鐘成為擷取知識的最佳途徑。 這些中國經典經過呂應鐘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介紹,讓同學了解不要 認為古時候的人科技很落後,其實有很多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經萌生, 以老子、莊子及孔子思想等為例,雖然從兩千五百年前流傳迄今,但 歲月無損其理論精華,是可以永遠流傳下來的智慧。 修習「古籍科技思想」這門課最寶貴的地方,是讓學生可以進入人文 情境思考,而不是只有上課聽老師講解而已。呂應鐘認為,真正要做 一位具有人文素養,不能光憑專業技術,因為技術可以後天學習,但 人文素養不見得學得來,需要的是內在的修養和陶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