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先驅蔡章獻長掛夜空

來源:中國時報

2009年2月24日

李宗祐/台北報導

首顆由國人發現並命名的鹿林彗星今日最接近地球,引發全球觀測熱

潮,而被喻為「台灣天文歷史活字典」、華人中第一位被命名為小行

星的台北圓山天文台前台長蔡章獻日前病逝於馬偕醫院,傳奇人生劃

下句點,只剩以他為名的「蔡氏小行星」長掛夜空,與他的風範相互

輝映。 

為紀念蔡章獻對台灣天文觀測及推廣天文教育的貢獻,台北市立天文

科學教育館聯合國內天文學界組成治喪委員會,明日舉辦告別式,前

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陳正鵬推崇蔡章獻是「台灣天文觀測教育的開

山宗師」。 

蔡章獻民國十二年出生、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在日本念高中時,曾獲

日本京都大學天文學教授山本一清賞識,收為入門弟子。但他並未正

式進大學接受正規天文教育,對天文觀測的專業知識全靠自修養成。 

二次世界大戰末,蔡章獻被日軍徵調到大陸,戰後留在上海和無錫等

地經商,從未想過自己會以天文為畢生職志。台灣光復後,台灣省氣

象所尋找天文人才,民國卅六年把他從大陸找回台灣。從氣象所技佐

開始做起,一直到圓山天文台成立,再籌建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獻身台灣天文教育四十四年。 

最讓國內外天文學界津津樂道的是,美國哈佛大學華裔天文學者邵正

元為感謝蔡章獻啟蒙他對天文研究的興趣,一九七八年把他發現的二

二四○號小行星命名為「蔡氏小行星」,當時蔡章獻因此被形容為「

中華民國唯一的一顆星」。 

陳正鵬回憶,一九七一年「火星大接近」消息發布以後,當晚天文台

排隊觀測民眾多到差點發生暴動。晚上十點觀測時間結束,門外還大

排長龍,民眾多到擠破天文台大門,最後只好請憲兵協助維持秩序,

觀測時間延到隔天凌晨三、四點,「那次連蔣緯國將軍都擠在人群裡

進不來,最後由隨扈協助翻牆,才進到天文台。」